過去:新邏輯捕捉新機會
- 發佈時間:2016-01-11 02:31: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陶燦分析稱,儘管投資者偏愛中小創個股的“慣例”已經持續了三四年時間,但在2015年資金杠桿的撬動下才得以最終引爆,在彼時中國經濟轉型尚未取得明顯成果而市場流動性又大幅充裕的情況下,中小創個股受追捧似乎“順理成章”。
在曾經瘋狂的市場中,陶燦採取“先求同、再存異”的方式,在基金的投資組合中佈局真正有價值的中小創個股,這也使得其管理的建信改革紅利股票基金在成立一年後一度凈值飆升至2.64元。在去年6-9月股市出現異常波動時,又先於市場預判,將持有的低流動性的中小創個股逐漸置換成大盤藍籌股票,以緩解全市場系統危機對基金凈值造成的擾動,同時將基金凈值波動引致的對於基金資産流動性的衝擊降到最低。
但他提到,作為新型的股票基金,受限于股票倉位不低於80%的限制要求,“貼著”80%的股票倉位下限是底線。在市場異常波動時期保持“冷靜”,對於公募基金經理而言是必備的專業素養。“提前調倉是業界相似的做法,但時點和基金經理本身前瞻性的判斷,則是基金投資業績表現的決定性因素。”
經歷過2015年過山車般的行情後,市場中有很多聲音表示要遠離中小創個股。“實則不然,在中國經濟轉型取得實際成果、找到能夠替代房地産成為新的支柱性行業之前,投資機會仍然在中小創個股上。”陶燦表示,“但是,中小創個股相較于過往的普漲格局,未來兩三年肯定會進入到分化的格局,期間需要抓住中小創個股的結構性機會。”
陶燦表示,2009年4萬億計劃後,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都處在二次轉型中,經濟的微觀實體——企業也在搞二次創業、搞跨界,這樣就決定了傳統投資框架已經不能完全適用於新興産業優質標的的篩選,“價值股”、“成長股”等標準已不能全面描畫處於轉型期的上市公司,而需要把一級市場的投資模型引入到二級市場去類比,核心是跟蹤好、利用好一些新的指標,例如用戶痛點是否解決、用戶黏性、用戶數、用戶活躍度等等。“這些數據散戶很難跟蹤到,但機構可以跟蹤到並且願意做這些研究。所以在新的投資大環境和研究範式下,需要加入這些新指標。”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統計,把A股每年市值規模倒數100家的公司做一個組合,組合基本都能跑贏市場。所以我把針對中小創個股、有轉型動力的個股的新型研究方法,理解為是在一個傳統的經濟轉型時期中,對典型的資本市場投資方法的有效補充,是創業估值模型對傳統投資框架的有效完善。”他説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