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歐佩克不能呼風喚雨了

  • 發佈時間:2015-12-12 02:31:2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洪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歐佩克(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一直是一個呼風喚雨的組織。一批綜合實力不強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組織,能量大到足以讓西方國家為之膽寒。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歐佩克改寫了地緣政治格局乃至世界歷史進程。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低迷,以及歐佩克內部的互相猜忌,這個機構也顯得老態龍鍾,走到裂變的關口。

  歐佩克的能量,在於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重大影響力。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出口,佔到世界總出口量的60%,因此其産量增減,將迅速反映到國際油價的漲跌。儘管美國經濟雄霸天下,美國軍力也直抵海灣中心,但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長期是石油進口國的美國,有時也不得不看歐佩克的臉色行事。

  歐佩克的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當時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隨後,亞非拉多個産油國加入該組織,總部也從瑞士日內瓦前往奧地利維也納。

  1973年的石油危機,則一舉奠定了歐佩克的世界名聲。當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即贖罪日戰爭,亦稱齋月戰爭),為幫助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夾攻,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緊急補給,憤怒的阿拉伯國家(佔到了歐佩克中的相當部分)則宣佈向美國、日本、西歐實施石油禁運,國際油價隨之暴漲4倍。各加油站前長長的等待加油的車流,成為很多美國人的黑色記憶。

  現在的歐佩克,總共有12個國家,分別是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和委內瑞拉。印尼曾經是歐佩克的成員,但後來因為從石油出口國變成進口國,其成員資格被凍結。

  自石油危機之後,歐佩克不僅是國際能源領域,同時也是國際地緣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海灣國家為主的這個鬆散組織,每年召開兩次大會,商討各自産量的配額,由此影響國際油價。作為出口國,在過去幾十年,歐佩克成功地將油價保持在持續增長的軌道,尤其是一度超過100美元的價格,讓歐佩克國家賺得盆滿缽滿。

  但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今天的歐佩克已今非昔比,就在於國際能源領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美國頁巖油氣的開採。這種被認為“遊戲改變者”(Game Changer)的非傳統能源,使美國由一個油氣進口大戶,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甚至不排除未來成為能源的出口國。

  必須看到,儘管石油領域總是被陰謀論所包裹,但這一輪國際油價的暴跌,既與頁巖油氣的出現有莫大關係,也與沙特等國試圖用低油價扼殺頁巖油有關聯。畢竟,頁巖油的水力壓裂法成本較高,沙特等海灣國家産油成本極低。如果沙特此舉能夠得逞,頁巖油將元氣大傷,國際油價則將在低迷後迅速回升。

  但人算不如天算,世界經濟的疲軟壓縮了石油需求,歐佩克的內部紛爭使其很難出臺一致舉措,供過於求的局面導致油價目前處於金融危機後最低水準。高盛公司甚至預測,油價甚至可能進一步下跌至20美元一桶。

  按照常理,長期低油價,勢必嚴重損害産油國的利益,那麼減産勢在必行。但不久前的歐佩克會議,在一片混亂中結束,減産無從實現。這其實就與歐佩克內部的猜忌有關。因為低油價已經導致各國收入下降,如果貿然降低自身産量,可能會導致收入進一步降低,像委內瑞拉,更可能引發全面經濟危機乃至政治危機。另外如伊朗,隨著核問題的解決,西方將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勢必要加大生産彌補過去的損失,怎肯壓縮産量?

  在歐佩克,沙特是帶頭大哥,以往減産增産,也主要是沙特承擔更多責任。儘管油價低迷也極大地消耗了沙特的外匯儲備,更在王室內部引發爭議,但畢竟沙特是超級富國,其龐大的石油、美元足以應付幾年的低迷狀況,更不敢貿然縮減自己的産量。而且,歐佩克也須考慮域外國家的動作,歐佩克減産了,但俄羅斯很可能增産,頁巖油開發也會受到刺激,歐佩克未必就能如願。

  從這個意義上説,歐佩克的影響力正在下降,美國和俄羅斯的制衡,內部的紛爭和猜忌,更使得壟斷性政策難以出臺,這其實對石油輸入國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低油價也給各國加大經濟刺激提供了政策空間,並極大地促進了消費。

  歐佩克的苦惱,正是進口國的喜訊。儘管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這種狀況未必會長期存在。進口國須抓住這段千載難逢的時間,未雨綢繆做好高油價捲土重來的充分準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