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站在供給側改革的創新風口

  • 發佈時間:2015-12-09 01:43: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煒嘉

  隨著中國勞動力人口占比增速的放緩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勞動力要素供給面臨劉易斯拐點。傳統要素的快速貨幣化導致的過度資本投資,推高債務成本的同時,拉低了資本邊際回報率。在産能過剩和傳統要素供給面臨越來越強供給瓶頸約束背景下,依靠傳統要素增量投入實現經濟總量外生擴張的需求管理模式,難以突破當前宏觀經濟週期下行壓力。

  通過供給側改革,改善要素報酬分配機制,降低要素流動成本,釋放要素供給活力,優化資源配置和改善傳統要素組合,將先進科技融入傳統生産要素組合,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改善單位要素邊際生産效率,提升宏觀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的必然選擇。

  從當前宏觀經濟運作狀況看,傳統“三駕馬車”的拉動效果呈現動力遞減特徵。2009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固定資産投資率連續下滑,由33%的增速降至2015年10月份的10.2%,其中新建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降至10.1%,製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更是降至8.3%。2009年以來,商品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相當於將GDP向下拉動0.4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我國居民儲蓄存款超過50萬億元,企業存款超過40萬億元,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處於較低水準。

  在有效需求不足和産能相對過剩並存壓力下,宏觀調控思路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型,尋求宏觀經濟的平衡發展,勢必需要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支援。觀察宏觀經濟週期輪動規律,任何長波宏觀週期均有一系列中短週期波動構成。從3年左右的庫存週期到10年左右的設備投資週期,恰是當前宏觀經濟需要克服的困境。通過技術創新帶動新一輪宏觀經濟景氣將是本輪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著力點。通過優化技術創新環境,支援傳統企業技術改造,消化過剩産能,鼓勵全社會資本參與改革創新,激發經濟活力,啟動宏觀經濟新週期。

  經濟週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宏觀經濟處於蕭條階段時,傳統投資回報率的下降使得創新的機會成本降低,在逆週期寬鬆貨幣環境下,企業家樂於投資技術創新活動,一起通過創新降低要素使用成本,扭轉經濟困境。因而在經濟下行至經濟觸底階段,容易出現創新活動的相對活躍期。“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從創新角度解釋了經濟從衰退到復蘇的動力源泉:業績不佳的企業會被淘汰;資金從衰敗的行業撤出,轉而投向新興行業;高素質的熟練工人也會向更有實力的僱主流動。歷史經驗證明,對於那些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經濟衰退可以為它們提供巨大的戰略機會。從1929年到1936年,美國企業每年成立至少73個內部研發實驗室,用於新技術研發創新。

  2014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格局的深度調整,傳統産業財務杠桿壓力加劇,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伴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以創新交易方式和降低交易成本為核心內容的一輪新的創新創業熱潮正在興起,並引導社會資本重新平衡資源配置。以PE/VC投資為例,無論是投資案例數還是投資規模,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從小規模的創新活動到大規模的創新熱情,創新會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集中爆發。一項創新活動從發明到授權應用進而最後産生經濟效益,往往需要3-5年時間,因而經濟會在創新活動達到峰值之後逐步走出衰退步入復蘇,並在進一步的投資帶動下回歸經濟繁榮。這一個過程,也是以技術創新消化過剩産能,繼而通過製造業部門生産設備升級,帶動産品和消費升級的過程。

  優化現有要素組合,提高要素産出效率,改善儲蓄投資轉化率並改善當前就業環境的有效手段,通過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創新,提高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效率,促進當前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這需要至少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創新行為必須以改善和引導需求為導向。創新企業和創新企業家的使命,是通過創新性模式,前瞻性發掘人們的各層次需求,積極響應並有效地實現客戶需求。借助深入的大數據分析,發掘用戶潛在需求和前瞻需求,進行技術創新並進行商業化實現。從近年PE/VC投資行業分佈上看,資訊技術行業、消費行業、金融服務行業及醫療健康行業等與人們生活需求相關的行業創新,均得到社會風投資金的認可和追捧。

  以多層資本市場豐富民間資本參與創新的方式。創新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資金問題,技術資本化是促進和支援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政府引導基金與民間社會資金的結合,創新先進技術資本化的手段,使創新技術在實際推廣和産業化之前,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撬動未來發展動力。健全新三板交易和流動性機制,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援創新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在分配方式上向創新要素傾斜。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典型不足,便是在要素收入分配上難以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兼顧。勞動力、土地和貨幣資本要素過多向工業化傾斜,人為低估傳統要素成本的結果,必然導致要素低效率投入和産能的高度重復和過剩。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必須建立在優化要素分配效率上,通過科學可持續的要素報酬分配機制和風險報酬補償機制,激活優勢要素供給,引導生産要素優化組合,創新要素生産力。

  完善創新行為風險退出機制。並非所有的創新都是符合市場規則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鼓勵和支援創新的同時,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創新行為的風險退出機制,防止過度模倣和低效率創新。防止一窩蜂式的激情創新,鼓勵經得起市場甄別和考驗的、有潛在需求支撐的創新。在支援創新發展過程中,通過有償的和激勵相容的資本支援模式,防範低效率創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