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時代的經濟催化劑

  • 發佈時間:2015-12-05 00:56: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青新

  有一則笑話:一個醉漢夜裏在路燈下爬來爬去。路人問他在做什麼。醉漢回答在找鑰匙。“鑰匙是在這裡丟的嗎?”路人問道。“不,在那邊丟的,”醉漢回答,“這裡光線比較好。”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笑話暗喻了有關研究生産率的問題:國家將重心放在相對可衡量的經濟産業(例如製造業)以及有形的投入與産出上,卻忽視了那些難以衡量卻可能更重要的經濟産業(例如服務業)以及無形的投入與産出。然而,科技對於生産率、創新性、經濟增長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影響,遠遠超出那些容易衡量的投入和産出。

  布萊恩約弗森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教授,並任職麻省理工數字商務中心主任,在他上一本與該中心首席研究科學家安德魯·麥卡菲合著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中,他們已經注意到了生産率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假設我們今天通過智慧手機下載了一款免費的遊戲,而不是去購買一個視頻遊戲,這類服務在國家的數據統計中是看不到的。它們為經濟增加了價值,卻沒有為GDP增加數據。分享是網際網路的本質。這些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免費産品雖然無法驅動生産率的增長,然而,人們毫不懷疑它們擁有真正的價值。很明顯,根據GDP來進行統計和評估的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要求。

  這一次,布萊恩約弗森的搭檔是亞當·桑德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尚德商學院管理資訊系統專業助理教授,在新近推出的兩人合著的作品《互聯創新》裏,進一步深入探討“資訊技術如何重塑經濟”(本書副標題)。如果説《第二次機器革命》是理論成果的突破,那麼《互聯創新》就是對它提出的問題意識的補充和解決。該書前面幾章延續了上一本書的觀察,強調了資訊技術對生産率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從第四章開始轉入實踐指導,為政府的經濟改革和企業的變革提供可操作的對策和措施。

  兩位作者通過行業層面的研究揭示經濟增長的來源,共同倡導198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增長來源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平均勞動生産率是資本深化、勞動品質和多要素生産率(MFP)的總和。MFP指資訊技術製造業和資訊技術應用業的改進。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本書提供了“美國私營經濟的增長來源”的調查,同樣證實了資訊技術貢獻的份額。第四章描述了美國公司與資訊技術強度相關的7種商業行為。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化商業中心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歷經數年的調查表明,採取這些做法的企業比起競爭者具有更高的生産率和更高的市值。在論證了技術與企業行為之間的互補關係的基礎上,兩位作者在後面幾章進一步定義了這些做法。它們無疑具有極高的典型意義,以及可模倣學習的普遍意義。

  兩位作者也提到了資訊技術目前存在的一些難題。比如,估算知識産業投入和産出的問題。不同於傳統行業,資訊在整個經濟中並不遵循線狀鏈條,而是呈現出“知識外溢”的效應,一個觀點或一條資訊一旦生成,就可能被許多人或多家企業使用。資訊傳播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極大增加了成功創新的潛在收益,但另一方面,由於模倣甚至盜版速度的加快,對創新動力産生了不利影響。就這個問題,本書作者闡發了“消費者剩餘”的觀點。作者用案例和數據説話,充分顯示了消費者剩餘在經濟中巨大的隱性價值。我們都知道,網購的價格通常要比實體店價格低,但一項研究表明,網際網路提供的價值更多來源於多樣性的選擇,而非只是低價。消費者剩餘幫助我們衡量引入新産品的價值,這種方法是傳統的投入與産出的經濟措施無法做到的。資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隨著經濟中越來越多的實際價值受到資訊商品的影響,開發系統的研究法評估其價值也越來越重要。

  熊彼特曾説過:“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歷史上,創新是最顯著的一個事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也催生了我們能夠首先想到的其他社會發展的促進因素。”很顯然,創新不僅是歷史事實,互聯創新將對這個世界的未來發揮更大的力量。

  書名:《互聯創新》

  作者:埃裏克·布萊恩約弗森 亞當·桑德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