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飛行探索進入個人飛行時代

  • 發佈時間:2015-11-14 03:43: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榮

  身處“堵城”,眼瞧著上班打卡時間臨近,可交通路況圖上卻仍是一片紅色,如此“心塞”的狀況對上班族來説並不少見。不過,伴隨飛行探索領域技術的進步,個人飛行時代已經來臨,背上“背包”,每個人向天空翱翔將不再是夢。

  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騰訊WE大會上,曾被《時代》雜誌評為2010年50大最佳發明之一的光啟馬丁飛行包亮相。個人版計劃將在2017年上市,目前已開始接受個人預定,這意味著飛行探索已進入個人飛行時代。

  打“飛的”上班

  據悉,馬丁飛行包是全球首款商業個人立式飛行器,背上這套飛行裝備,通過操作按鈕,個人即可實現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行。

  飛行噴射包由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實測可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時35公里速度前進,首批交付産品飛行高度被限定在海拔1000米,時速限定為74公里,可連續飛行30分鐘。

  目前,其在京東預售價格為160萬元這一不菲價格。馬丁包預計會用在兩個市場,其中一個是專業市場,用途包括監測、急救、安全等專業領域,例如可以將馬丁包置於大樓頂部,由於不受起降地點限制,可以方便救災、救火。另一個則是大眾市場,公司將採用鋼鐵俠俱樂部形式運營,作為馬丁包4S店,一方面為培訓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做設備維護。

  “在不考慮風速等情況下,一個沒有飛行經驗的人,5個小時可以學會起降,而如果想要飛行則需培訓更長時間。”對於個人消費者掌握飛行技巧的難度,劉南鵬介紹,如同汽車剛發明時需要學習如何駕駛一樣,馬丁包使用者也需要學習。

  馬丁包雖未正式發行,但已得到市場追捧。劉南鵬介紹,目前預定的機構和個人較多,但其實公司生産能力有限。

  個人飛行時代的到來還取決於低空開放政策的進展。自2010年國家發佈《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意見》以來,低空開放有序進行。2014年11月,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傳出消息,瀋陽、西安、重慶、廣州飛行管制(分)區等10個區域,將進行10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改革試點,並計劃于明年推向全國。

  劉若鵬也介紹,馬丁包將率先在低空開放試點城市推廣,未來將在全國推出。同時,隨著量産及新材料的發展,設備費用也將下降。他介紹,自然界有118種元素,但人造物質現在的基因庫已有510種,這些新型物質將帶來新型裝備。

  多維度開發深度空間

  通過把人搬到空間,把深度空間與交通、旅遊結合在一起,重構全新的行業發展方向。

  劉南鵬説,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有可能把很多原來擁擠在平面上的生活,帶到更高緯度的空間中去。除個人飛行外,還可以把智慧城市從地面搬到空間,把卡車從地面搬到空間,把身份資訊認證從地面搬到空間,甚至可以把大家的旅遊搬到空間。

  不同技術也將促使人類對多維空間進行深度開發與利用,形成深度空間。現在人類已進入對空間的認識不斷涌現、空間深度開發層出不窮時代。空間深度開發,通俗理解就是“深度空間”+行業應用,通過把原來在“地上”的應用,搬到不同高度的空間,促進行業轉型發展。

  今年2月,光啟“雲端”號在深圳龍崗光啟阿波羅基地商測成功。“旅行者”號則工作在距地面20公里至30公里的臨近空間,主要應用於通信中繼、對地觀測及天基平臺。在今年6月,“旅行者”號在紐西蘭成功放飛。

  “雲端”號固定在幾千米高空的漂浮雲平臺,是深度空間和智慧城市、物聯網的結合,相當於把廣域物聯網、通信、對地觀測、大數據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産物,都搬到幾千米高空。

  而在更高大空域上,衛星成為不錯選擇。Emiliano Kargieman創立的Satellogic,在過去三年當中已將三個衛星發到太空當中去,明年4月還將第一次把我們的衛星網路發射到太空,是用中國長征火箭運載到太空當中,首批將發射16個衛星到太空。在未來一段時間,將從16個增加到300個衛星,對地球進行實時監測。

  在Emiliano Kargieman看來,利用最新的奈米衛星技術獲取高解析度、實時衛星圖像,成本遠低於傳統衛星。這將使航太數據獲取普及化,讓其成為企業、政府和個人日常決策的影響因素。

  整個地球資源在不斷消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資源,Satellogic的方法就是量化,把地球所有的經濟行為、健康狀況都量化,用這樣的數據支援每一天公司、政府要作出的決策。EK認為衛星是最好的突破點,衛星能進行全球監測,同時將很多指標進行量化,在2010年Satellogic建立了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衛星網路,這些衛星上遍佈著感測器。而最早一代感測器是視頻成像感測器,對地球進行視頻成像,收集地球實時發生的大量資訊。

  Satellogic需用大量衛星,這些衛星從成本上看比傳統衛星要廉價很多,服役期也僅為三年。由於價格低廉可以做到數量龐多,且每次發射衛星都可攜帶最新技術。因此,相比國家主導的傳統衛星系統,最新的奈米衛星技術實現了商業化。

  技術有望推動出行多樣性

  關於出行的奇思妙想,還不止如此。WE大會上,量子懸浮、卡普(Kappo,日語為“走路輕快”之意)等應用項目的展示更從技術、社交等不同維度展示未來交通出行的多樣性。

  Quantum Experience Ltd首席運營官Itai Ben-Mordechai,在WE大會現場演示量子懸浮技術,即通過低溫讓超導體達到量子狀態,此時其就變為電阻為零的材料。沒有能量損耗和阻礙,且通過超導體自己創造的磁場可以改變周圍環境,實現在空中繞著磁場軸做懸浮運動,同時還可以按照設定角度做懸浮運作。另外,將其倒置還可以沿軌道漂移滑行。

  此番演示,也讓科技迷不禁暢想:未來隨著量子懸浮技術的不斷成熟,懸浮式出行可能成為常態。而軌道在上、交通工具懸浮在下的出行方式,或許將不僅只存在於科幻小説中。

  事實上,超導體懸浮有著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從出行角度來説,懸浮汽車、懸浮輪船等交通工具都能通過超導體實現。Mordechai預測,未來5年至10年內,超導體將成為像晶片一樣常見的材料,而超導磁懸浮列車也將成為現實。

  這並不是超導磁懸浮的處女秀。不久前的工博會上,上海超導公司展示的時速600公里“超導小列車”,就憑藉“低壓環境下超導磁懸浮理論時速可達3000公里”的噱頭,成功吸引眾多合作夥伴。

  超導磁懸浮速度能這麼快,是利用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與地面磁體産生排斥力,讓列車實現懸浮,並將列車鎖定在軌道內。如此,列車完成首次加速後,再前行基本無需動力,尤其真空環境下,更可實現無動力行駛。因此超導磁懸浮已成為全世界眼紅的未來高鐵技術。

  另外,在WE大會上,也有實用的出行工具,通過一款應用軟體Kappo,城市騎行族們將擁有自己的社交圈。通過對其日常軌跡進行記錄和分析,還將直接影響城市軌道規劃,為騎行族規劃出特別的線路,既減少城市污染,也提高騎行族的安全系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