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文化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0-10 01:22: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鄭渝川

  進入工業時代,真正的城市才得以産生。“城市將其居民從傳統的社群規範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而這種規範在鄉村生活中則是不可或缺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體驗和生活方式,城市社會中的交往方式、權力關係開始有別於鄉村。

  工業革命帶來生産和貿易增長、市場擴大,也因此形成城市化浪潮。這一自發性、帶有戲劇化色彩的擴容過程,使得18-19世紀的歐洲很多新興大城市,呈現出混亂無序的城市形態,污染及治安問題突出,貧民區的生活狀況更可以用悽慘來形容。查爾斯·狄更斯在《霧都孤兒》等名作中,就曾繪聲繪色地描繪過當時存在於英國許多城市的骯髒環境。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就這樣進入一種混亂中的繁榮時期。更多人口的聚集,不但創造出更大的商品市場,也構建出20世紀後期經濟學大師科斯所説的“思想市場”。對城市貧困、環境、治安等問題的揭露,對貧富差距的抨擊,對城市無序擴張帶來的醜陋景觀形態的質疑,都相當踴躍。城市研究、城市文化、城市社會學一躍變得重要。

  澳大利亞城市問題研究專家、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文化産業與實踐研究中心副主任德波拉·史蒂文森所著的《城市與城市文化》一書,向讀者引介了城市研究和城市文化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演變情況。這本書涉及一系列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題,包括城市如何打破鄉村社區的禮俗和法理傳統並重塑一套新的傳統,自發形成、發展、擴張的城市在社會學範疇內受到了怎樣的批判並因此如何影響之後的城市開發發展,城市文化如何在藝術家、公共部門、資本三方面力量作用下形成和演變,20世紀後期全球各大城市掀起城市復興的過程等。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同時期城市化的動力和目標所在,可以更為公允地看待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的新一輪城市化、城鎮化進程及城市文化浪潮。

  城市研究、城市文化的提出,最初是以鄉村社會及工業革命之前的城鎮社會為坐標,將之想像為自然、健康、安全的空間,抨擊城市對應各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以某種方式重建更像鄉村的城市(有農林地帶,有河流,人口密度低,運轉有序)。烏托邦式的理想城市藍圖當然不具備可行性,但這種願望保留了下來,並在20世紀後期催生出田園城市運動,各大城市爭先恐後推動城區“復綠”的行動。

  19世紀後期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經歷了第二次顯著的城市化,即國家、資本等多方面力量驅動,有意識帶動的城市化。這一輪激越的城市化,加快了社會邊緣群體的形成,也促使更多的社會學者投入到城市研究,分析城市裏的衝突與社會的緊張狀態。

  後結構主義、心理分析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女權主義等學術觀點,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多的人開始接納多樣性並存對於社會平穩運作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社會學家指出,當代城市不僅沒有促進多樣化,相反加速了社會、文化和經濟的不平等狀態。一些所謂的安全城市,其實只是通過更強有力的管制和分隔,讓環境惡化的城市空間被排除在中上收入階層、中産階級活動區域之外,而這些作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的安全問題,反而可能進一步觸發矛盾。可以認為,城市研究領域的這些學術觀點,是城市增強包容性、容納多樣性的重要推動力量。

  建築與城市規劃的美學實踐,由城市文化推動,反過來又加深了城市文化。19世紀的城市美化運動,賦予城市市政當局以規劃城市的許可權、價值理念與工具,讓城市褪去臟亂差的標簽,變得更為有序。但在20世紀,當大量使用玻璃、鋼鐵和鋼筋混凝土塑造的城市建築新形態,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之後,人們意識到這種景觀形態的單一化特點,造成了人作為城市主體無法與空間建立密切聯繫,不具有宜居性。20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環保、宜居已經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價值理念體系之中,此外如這本書第六章所提到的,藝術和文化産業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城市不惜為了滿足創意文化産業發展的需要而大片拆除工業區。

  城市的發展,與城市文化的演進緊密相關。因為城市文化的存在,城市(應該是怎樣的)被一遍又一遍的構想,塑造出所謂的理想城市面貌,因此帶來一次次的城市改造。但從總體上講,迄今為止,人們所要尋求的理想城市,自始至終在各階段的主要標簽中,仍包括浪漫化的鄉土存在。

  書名:《城市與城市文化》

  作者:德波拉·史蒂文森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