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開放債基的尷尬
- 發佈時間:2015-08-29 10:30:47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時評
□本報記者 常仙鶴
8月以來,多只一年定期開放債基陸續進入申購贖回開放期,由於業績不是很理想,個別定期開放債基面臨清盤的尷尬。事實上,自2013年火熱面世以來,定期開放債基這種彼時的創新品種屢遭詬病。究其原因,在於犧牲流動性的同時還無法獲得令投資者滿意的投資回報。
業內人士認為,定期開放債基金由於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封閉運作,不必受資金申贖的打擾,表現一般優於普通債基,理論上有存在的必要。但經過幾輪洗牌後,部分定期開放債基可能面臨轉型或清盤局面,未來定期開放式可以作為針對某些細分客戶著力發展的品種。
定期開放債基是封閉式債基的一種形式創新,自2012年開始出現,在普通封閉式基金基礎上,定期開放債基封閉週期設計的概念。定期開放債基首先會設置一個運作週期,在運作週期內,除受限開放期以外的期間,封閉運作不接受申贖,每個運作週期結束後進入自由開放期,在自由開放期內,可以接收申贖。Wind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共有160隻定期開放債基(A/B/C份額分開計數),80%以上為1年定期開放,也有少數2年定期開放、1.5年定期開放和半年定期開放。
國內第一隻定期開放債基國聯安信心增長成立於2012年2月22日,不過已于2014年7月29日轉型為開放式債基。2013年是定期開放債基成立的高峰期,共成立48隻(ABC份額合併計數)定期開放債基。2013年新發的債券基金中,採取定期開放運作方式的債基佔比高達38%。不過,2014年隨著債市行情的演進,定期開放債基在到期打開申購贖回後紛紛遭遇大規模贖回,基民選擇“落袋為安”,基金産品存續卻成了問題。比如,2014年就有某定期開放債基,因觸及清盤線被迫刪除基金合同中的敏感條款,2015年7月24日,長盛季季紅1年期定期開放債基也發佈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表示該基金目前已出現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經履行相應程式後,該基金合同將終止。
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基金業內人士開始反思定期開放基金的産品設計問題。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發佈觀點表示,定期開放式債基遇冷,既有市場大環境因素,也有其自身原因。在總體環境上,債券型基金風險收益比下降,不足以吸引投資者。就定期開放型債基自身而言,目前的收益優勢仍難以抵禦其流動性劣勢。定期開放型債基由於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封閉運作,不必受資金申贖的打擾,故表現一般優於普通債基,2013年至今,定期開放型債基平均收益要好于開放式純債類債基。但定期開放型債基的優勢有限,年化差距一般只有1到2個百分點,較之於定期開放型債基動輒1年的封閉期而言,這個收益差距吸引力並不強。
“這與國內投資者結構有關,債市相對股市不是很直觀,普通投資者難以跟蹤,在市場波動面前難以作出理性判斷,一旦基金在某個年度業績不好就‘用腳投票’。”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説,目前投資者對定期開放債基選擇的最主要標準還是看業績,業績固然重要,但這也要放在當時的市場大環境下看。
好買基金認為,在總體大環境不可控情況下,定期開放型債基想要提升自身吸引力,重要的還是在於提升自身資管水準,把握好自身定位,盡可能突出自身的定位差異。當定期開放型債基的收益優勢可以覆蓋其流動性上的劣勢,且開發出更多適宜投資者不同封閉期限的産品,其將重獲市場認可。
“未來,定期開放債基可以作為針對某些細分客戶而著力發展的品種,從規模上看,定期開放債基做大做強還是要靠機構客戶。”上述人士稱,機構客戶能理解基金組合收益的來源,不會追漲殺跌,這樣基金規模可以保持穩定,其實也更有利於基金經理取得長期穩定收益,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