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經濟穩中回升態勢已現

  • 發佈時間:2015-08-08 02:56: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利可資産潘瑋傑

  隨著定向發行1萬億元專項金融債的消息明朗化,下半年依靠積極財政政策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走到臺前。許多市場人士對此報以較大擔憂,特別是對如此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到底能對目前中國經濟起到多大作用,有效性到底有多大。這種擔憂顯得有些多餘,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穩中回升態勢已經顯現,適當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發力是相當必要的。

  近兩年來,財政政策在整個宏觀經濟政策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這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控制整體債務水準的考慮,二是新的政府預算體系的建立,三是地方政府積極性的下降。時至今日,這三方面因素都得到了解決,特別是整體債務水準和地方政府的因素。

  如何客觀、理性、全面和正確地理解中國的整體債務水準,從本屆政府執政伊始,就成為核心議題。從一開始的談之色變,到如今的有序化解,又能兼顧中國長期發展的資本積累路徑,真正是有了本質變化。中國的每人平均資本積累如同每人平均收入一樣,是太少,而不是太多,與成熟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著很大差距,國人一踏出國門,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這一巨大差距。過去十年的資本積累路徑是以政府動員的方式,依靠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長期投入來實現,諸如覆蓋全國的高鐵和高速網路,而資金主要來自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出讓。這樣的路徑在世界範圍內是沒有先例的,這與中國特有的土地制度有關,其中的區域不平衡和期限不匹配在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而當這一模式導致的整體債務水準,特別是政府債務水準上升到一定高度後,沒有現成案例可供參考,成為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一直處於追趕狀態,然而一個經濟規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參照別國經濟發展的路徑,整體債務解決方案就是面對這樣的情景。區域不平衡最終由中央統籌發行地方債,期限不匹配最終用期限較長的融資方式替代短期融資,債務置換方案非常成功。

  在債務負擔減輕、期限可以匹配的情況下,依然放棄長期資本積累的原有模式,在新模式尚不成熟的時候,這樣的選擇顯得不太明智。適度增加財政支出的力度,繼續加大有效的資本積累規模,對提高經濟增長品質有相當大的好處,而適度的尺度把握可以按照經濟增速可持續性和名義GDP的規模來考慮。

  另一個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積極性,中央政府在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建立一整套新的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但受制于地方和中央稅收和其他收入的改革遲遲沒有啟動,新的考核體系沒有基本財政收入保障,核心問題一直沒有辦法解決。今年上半年啟動的財稅體制改革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制度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時間,重新梳理基層財政收入支出體系是一件耗時較長的工作。但已經明確的部分可以先行,比如基礎設施投入的分攤比例,這將對下半年經濟增長起到切實的支撐作用。

  整體而言,目前中國經濟規模是有能力承擔期限匹配、投入有效的債務,並將這部分債務轉化成長期的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成果。斷然放棄這一模式與盲目擴張債務規模一樣,也是不理性的表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