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低油價為“滬油”上市提供契機

  • 發佈時間:2015-08-04 00:56: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官平

  國際油價7月累計跌幅超過21%,而下跌勢頭仍不見收尾跡象。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際油價低迷,這對於原油期貨上市而言是一大利好:一方面,原油低迷,使得原油上市初期可以避免新品種爆炒的惡習;另一方面,有利於加快國內原油市場流通體制改革,特別是加快原油審批制度的放開,將提高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增加國家的戰略儲備安全。

  格林大華期貨分析師原欣亮稱,目前國際原油處於低價,供應面整體寬鬆,中國作為石油市場最重要的買家,市場地位將會上升,這正是上市原油期貨的好時機。上半年中國進口石油穩定增長逾7%,有利於“滬油”打造亞太地區原油定價基準,實現與布倫特和WTI原油競爭國際原油定價基準的目標,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競爭定價話語權。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及60%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國內原油期貨上市對於中國來説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WTI原油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上市的Brent原油是目前全球最活躍和最成熟的兩大期貨合約,分別扮演者北美和歐洲的定價基準。

  由於亞太地區現貨市場的參與主體較少、成交量比較小、易被操縱;另一方面,機構報價難以客觀、真實地反映亞太市場真正的供求情況,導致中東銷往亞太地區的原油價格普遍偏高,即一直以來都存在的“亞洲溢價”。

  “亞洲溢價”原因雖然涉及到政治經濟諸多方面,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由於亞太地區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原油期貨市場,缺乏權威競價基準,導致中東國家可以對銷往亞太和歐美地區的原油採取不同的計價公式,而現有的參考基準不能反映亞太市場的真實供求情況,定價主動權被中東産油國掌握。因此,一個成熟的亞太原油期貨市場和一個權威的亞太競價基準,目前是中國石油期貨的主要目標。

  “亞洲地區雖然有迪拜原油和阿曼原油作為定價基礎,但目前仍沒有一個成熟的原油期貨合約作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方正中期研究員隋曉影表示,如果中國版原油期貨上市後能夠穩定運作,吸引國內外參與者以及交易活躍的話,有望成為亞洲原油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

  業內人士表示,儘管2015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增速並沒有明顯提速,但是中國還是全球消費大國,國內原油期貨上市之後,有利於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價格,“中國原油”將成為區域性原油定價中心。

  東吳期貨研究所所長姜興春則指出,我國以人民幣計價交易的原油期貨,其作用有三:一是豐富完善大宗商品風險管理工具;二是增強我國對國際原油定價的影響力;三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促進國際機構投資者入市交易。“滬油”將是國際原油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對國際油價有著重大影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