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眼中的世界秩序
- 發佈時間:2015-08-01 00:34:0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孫麗萍
2014年9月,美國前國務卿基亨利·基辛格在耄耋之年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世界秩序》(World Order)。此書出版後贏得了西方知識界和輿論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均發表文章力薦此書,希拉裏·克林頓也曾發文評論此書,而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該書的中譯本,以滿足中國讀者的需求。
基辛格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同時也是一位學養深厚的歷史學家與國際問題專家。關注現實,思考歷史,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在歷史中探尋當代國際問題的癥結,是基辛格一以貫之的研究路徑與寫作風格。《世界秩序》顧名思義,是一本觀察和思考世界秩序走向的書,但基辛格是以歷史為起點展開國際秩序觀的多樣性,即從歷史的角度分別加以論述,並在此基礎上轉向當代秩序問題研究。其中許多深刻分析和卓越見解,給人以啟發。
基辛格開宗明義,在序言中明確提出,從來不存在一個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在世界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各個區域和文明中心都曾有過自己的世界秩序。《世界秩序》一書共九章。基辛格在前七章中花費了大量筆墨來論述不同類型的世界秩序的緣起、發展以及它們與國際秩序的互動,各種區域性秩序觀的歷史演進,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修正現存國際秩序的觀點和選擇。某種意義上,《世界秩序》一書兼具讀四本書的功效:國際關係史、美國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理論與當代國際關係問題。 基辛格雖已九旬高齡,卻依然展示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深邃的戰略眼光,以及見微知著、履霜而知冰至的敏銳觀察力。
基辛格之所以強調國際秩序觀的多樣性,其用意在於提醒西方世界,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心中的秩序方式截然不同,世界廣大地區從未完全贊同西方秩序觀。在當代其他文明和地區,人們對世界秩序的理解可能與西方截然不同,必須學會以一種多元視角來考察國際秩序。與基辛格以往的著作相比,《世界秩序》一書對非西方世界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在基辛格看來,當今世界秩序觀的危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非西方世界的發展變化。
當今時代能建立世界秩序嗎?這是基辛格老先生在書中提出的問題。在他看來,由西方一手建立並聲稱全球適用的秩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方面,主權國家形態面臨著重重壓力。歐洲率先走出主權國家的藩籬後也面臨著僅僅依靠軟實力和價值觀是否能維持世界秩序的困惑。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與依然以國家為基礎的現實産生了矛盾。另外,主要大國之間沒有建立起在重大問題上進行磋商與合作的有效機制。而美國的領導地位始終不可或缺,但美國扮演領導角色時有時會猶豫再三。那麼,應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基辛格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但是,他明確提出任何國家都不可以憑一己之力打造世界秩序,美國應該遵守兩項基本原則:擁抱普世價值,同時需要接受其他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現實。
作為國際問題專家,基辛格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探討與實踐權力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問題。在基辛格看來,一種國際秩序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否在合法性和權力之間建立平衡。不考慮道德因素的權力計算會陷入到安全困境之中,而不考慮均衡的道德懲戒也容易導致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或僅僅推出容易受到挑戰的軟弱政策。基辛格指出,對於美國而言,若要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中扮演一個負責任的角色,應慎重對待秩序的合法性與權力之間的平衡問題。基辛格在書中呼籲美國必須目標堅定,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同時還需要適應權力變化所帶來的非西方世界對西方秩序的挑戰。基辛格關於在權力與合法性之間維持平衡的國際秩序觀,比純粹的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更有助於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國際秩序。
基辛格在書中關於亞洲秩序與中國問題的分析讓人深思。他將亞洲秩序的歷史概括為多樣性,而將當前亞洲秩序的核心問題歸結為對抗還是夥伴關係。其中,他對印度、日本、中國歷史與外交戰略的分析值得人細細品味。基辛格在書中對中美兩國的世界秩序觀進行了比較。在他看來,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中美兩國在文化、政治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重大差異,中美承諾通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是唯一齣路。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種歷史性變化,某種意義上,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的發展變化正在影響當代國際關係的體系和面貌。基辛格所作的《世界秩序》一書是對這一歷史性變化做出的解讀,是一家之言。我們期待中國學者能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期待聽到中國學界的聲音。
書名:《世界秩序》
作者:亨利·基辛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