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退市前艱難選擇

  • 發佈時間:2015-04-22 01:56: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17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北京趕到*ST二重位於四川德陽的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右側墻壁上的兩行紅色大字:“中國二重二零一五年方針目標——落實經營責任,健全體制機制,重抓運作品質,夯實脫困基礎”。臨近下午上班時,廠區喇叭裏傳來各個部門負責人對本單位“扭虧脫困”措施的講話。

  “國機集團和二重重裝均希望能夠爭取實現主動終止上市,以避免進入退市整理期,盡可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ST二重一直在強調主動退市的重要性。不過,投資者的質疑依然紛至遝來,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國機集團為何不幫助公司保殼?

  熟悉*ST二重的行業分析人士劉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正通過深化改革、減輕負擔、多途徑分流人員、下調薪酬水準等措施,以幫助公司實現“扭虧脫困”。不過,*ST二重連續三年虧損,且2014年預虧78億,退市已經變得不可避免。

  “去年被暫停上市之後,公司內部就一直在想辦法恢復上市,但一直沒有看到可行的方案出臺。”劉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2013年入主*ST二重的國機集團,一度被很多投資者看作是“救星”。其時,國機集團擁有近50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140多家海外服務機構,全球員工總數近10萬人,並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2012年營業收入達2134億元,“在這200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裏,隨便給*ST二重一點訂單,就能把它救活了。”有中小投資者這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但在劉剛看來問題沒那麼簡單,“由於公司虧損太大,短期的訂單無法幫助公司實現扭虧脫困。國機集團的訂單很多是工程項目,能跟公司實現業務協同的還不是太多,而且,國機集團前期的很多訂單已經承包出去,只有新訂單才能落到公司手裏。但是,即使拿到新訂單,成套設備的生産週期也在12個月到14個月,遠水解不了近渴。”

  1958年建廠的*ST二重儘管歷史悠久,但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卻尚屬年輕。2010年年初,*ST二重以40.48倍的高市盈率、近200倍超額認購在滬市成功發行上市,處於高度景氣的重型裝備製造業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

  但上市僅一年,公司便於2011年虧損了1.4億元。一方面,由於國內鋼鐵行業産能過剩、冶金行業投資增速放緩,公司的傳統優勢業務冶金成套設備銷售收入持續下滑;另一方面,受當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及國內風電項目審批速度減緩的影響,公司致力於業務轉型的新能源業務收入和盈利能力也同比大幅下滑。在新老業務都無法打開局面的情況下,公司2012年又虧損近29億元,2013年再次虧損32億元。2014年5月公司被暫停上市,並由此站到了退市還是保殼的十字路口。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ST二重多個車間的實地調研中了解到,由於競爭激烈,訂單的價格已經“一夜回到幾年前”。有車間負責人表示,“我們2014年下半年的價格已經回到了2008年。”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是“薄利多銷”的*ST二重無法通過增加訂單來彌補虧損。

  通過注入資産的方式來實現扭虧也存在很多障礙。“公司的很多資産品質比較低效,甚至屬於無效資産,資産本身的品質給公司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公司還有很多銀行貸款,帶息負債高達100多億元,給公司帶來非常沉重的財務壓力和現金流壓力。”劉剛表示。

  梳理公司歷年的財務報表也可以看出,2010-2013年,公司資産負債率分別為72.89%、76.26%、76.785、90.87%,債務一直維持較高比例,且截至2013年末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0.74、0.41,資産負債率遠遠高於慣例上的70%,短期負債的償債能力已經明顯不足。

  最重要的是,*ST二重面對的是一個短期扭虧與長期脫困的選擇。“短期扭虧並非沒有可能,但如果本質性的問題不解決,公司將不可避免地長期被‘保殼’的問題所困擾,反而干擾了長期的經營發展。”劉剛表示,“國機集團給公司制定了本質扭虧的方針,也就是説並不是通過短期增加訂單和注入資産的方式暫時恢復上市,而是通過降低債務負擔、處置不良資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這樣的深化改革、扭虧脫困措施,來實現實質性扭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