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審批簡化 期市註冊制迎來曙光

  • 發佈時間:2015-03-16 01:30: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葉斯琦 王朱瑩

  市場化改革是當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國期貨市場的集中要求,而深化期貨市場改革的第一步,無疑是建立期貨品種上市的市場化機制。

  國務院日前決定再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其中涉及期貨方面的包括:原屬於證監會審批範疇的期貨交易所上市、修改或者終止合約,以及期貨交易場所合併、分立或者解散等審批項目,均被取消。

  “這是管理層簡政放權、加大金融改革的具體舉措。同時,在對品種上市、修改、退市掌握一定自主權後,各交易所之間的‘默契’有可能被打破。”業內專家指出,以前交易所要上市新的期貨品種,需要經過很多道關卡。審批放開有望推進交易所市場化進程,將來交易所就可以根據內部制度和市場需求來推出與實體經濟相關聯的品種。

  審批取消 期貨市場化提速

  期貨合約上市、修改或者終止審批以及期貨交易場所合併、分立或者解散審批等的取消,揭開了期貨業市場化進程的新篇章。

  “這是管理層簡政放權、加大金融改革的具體舉措,對期貨市場發展構成行業利好。作為場內市場的期貨市場儘管經歷了治理整頓與規範發展的不同階段,因審批制下期貨品種與合約數量的限制,遠遠不能滿足實體企業與金融産品對衝風險管理的需要,合約的審批權的下放,意味著期貨交易所將承擔更多的市場化職能,有助於期貨市場改革發展的提速。”海通期貨研究所所長高上表示。

  近幾年,期貨市場發展不斷加快。2013年國內期貨市場成交量累計20億手,成交額26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15%和56.30%,創下期貨市場成立以來的歷史新高。2014年我國期貨市場全國成交量進一步提升至25億手,累計成交額29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和9.1%。此外,證券期貨的6個交易所中,四個商品交易所利潤達到300多億元,其中上期所150億元,中金所50億元,顯示了期貨市場蓬勃發展的態勢。

  儘管經過多年來整頓與規範發展,但期貨市場遠遠無法適應實體企業與金融時代的需求。“高標準、穩發展”的同時,期貨市場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不匹配也日漸突出。從行業管理的保證金與會員的盈利能力看,生存現狀不盡如人意,與金融業的其他行業相比,如與銀行100萬億元存款、券商8萬億元資管規模、信託10萬億元、基金公募4.5萬億元、基金專戶2萬億元、私募3萬億元等發展規模相比,2600億元的保證金仍顯微不足道,期貨業更加迫切需要市場化的簡政放權。

  由於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獨特性,走過很多彎路,也出現過混亂,期貨品種審批制因而應運而生。1999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期貨交易所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復期貨交易品種,應當經證監會批准。這一制度在實踐中逐漸演變為聯合審批制,並在之後的兩次條例修訂中,被以條文形式確認並保留了下來。

  然而,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抗風險能力的提高,期貨市場已經建立了多線條、立體性的風險控制體系,能夠及時有效地化解各類潛在風險。從實際運作效果來看,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基本沒有出現重大風險事故。放開審批制,走向註冊制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

  “取消期貨交易場所上市、修改或者終止合約審批意味著中國期貨市場真正走向市場化,交易品種能否成功取決於其對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需求的滿足程度,而不再是行政審批的資源,破除期貨市場的壟斷性和行政干預,有利於給期貨市場,特別是期貨交易所鬆綁,有助於市場化競爭。”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取消審批制,也意味著加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並且是應對國內外競爭的必要舉措。目前我國期貨市場面臨許多外部競爭壓力,同樣需要用市場化的改革來應對。

  差異化競爭 交易所格局重構

  近年來,在幾大交易所跑馬圈地式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期貨交易品種穩步增加。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1998年至2008年,國內期貨交易品種由8個增至19個,農産品、金屬、化工産業的期貨鏈條初步確立。

  隨著雛形初步具備,期貨市場的版圖也以四大交易所為中心鋪陳開來,鼎立格局逐漸確立。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在金屬、能源等品種方面佔據主導地位,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在農産品和工業品方面各具特色,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則是金融期貨的主戰場。

  隨著相關審批制度逐步取消,新合約出現速度有望加快,一場新的群雄逐鹿大戲會否重現,期貨市場的格局將如何嬗變?

  “對品種掌握一定自主權後,各交易所之間的‘默契’有可能被打破。”廣發期貨副董事長肖成指出,以前交易所要上市新的期貨品種,需要經過很多道關卡。審批放開有望推進交易所市場化進程,將來交易所就可以根據內部制度和市場需求來推出和實體經濟相關聯的品種。

  展望未來的格局,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院長葉燕武表示,幾大交易所的優勢品種依然會繼續保持,不過競爭加劇也必將使得交易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交易所間的差距也就隨之不斷縮小。

  “未來期貨交易所不會簡單依靠多上品種來惡性競爭,因為如果一個期貨品種不能使産業增量資金進入,也就是不能夠有效服務某一産業鏈,不能使這一産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那麼僅僅依靠投機資金,甚至是交易所內的存量投機資金來提高交易的影響力和收入,必將是徒勞無功的。”葉燕武説,因此,未來幾大交易所需要憑藉自身優勢,有效把握産業內部需求,通過金融産品有效率地服務産業鏈和國民經濟,才能提高交易所的影響力,才能更加有效的爭取客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取消的行政審批,是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第十三條中的(三)、(四)、(五),而涉及期貨品種的第(二)條,即“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復交易品種”尚未取消,並且原條例中補充條文“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准期貨交易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種,應當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尚存,因此這仍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期貨交易所的市場化運作方向,短期內可能仍看不到交易所相關品種的佈局。

  對於未來期市市場化的前景,高上表示,可能需要幾方面倒逼。首先,通過場外衍生品的快速發展與需求,吸引更多期貨公司通過風險管理子公司,逐漸把業務重心轉移到更為廣闊的場外大宗商品市場,對場內品種匱乏形成倒逼。其次,通過豐富的現貨市場,包括股票與債券現貨對風險對衝管理的巨大需求,形成對期貨市場發展的倒逼,迫使期貨業改革步伐加快。第三,海外期貨品種的發展,QFII不斷進入以及滬港通“期貨通”之後,對國內期貨市場對衝風險需求的倒逼。

  “審批許可權下放一小步,市場發展一大步,最終取消期貨品種的審批不會太遙遠。”高上説。

  加快期市創新步伐

  “總體來看,期貨品種審批逐步放開,對於期貨公司和投資者而言利大於弊。”程小勇認為,首先,期貨公司和投資者將擁有更大選擇權。審批取消後,各交易所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豐富品種種類,滿足不同期貨公司和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其次,期貨交易所在品種競爭上加劇,必定會增強服務,期貨公司和投資者將從中受益。第三,面對品種多樣化,期貨公司的成本增加相對有限,但是市場深度、資金的廣度和含量會增大,期貨公司收益會提高。最後,期貨品種審批取消後,後續包括市場保證金收取等措施也會跟進,這對期貨公司資管業務投資策略多樣化、成本下降和結構化産品設計都有很大幫助。

  有人認為,為了進一步爭取投資者,未來期貨市場可能形成小合約主導市場的格局。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小合約的優勢是增加投機資金和市場活躍度,但不是僅僅依靠小合約就可以成功爭取到市場。如果合約設置不能有效服務於實體經濟,那麼期貨市場存在的本質也將被投機所代替,這樣的品種很可能被投機資金控制,從而失去期貨市場本身的價值,也必然會在對手盤資金消耗殆盡的情況之下,形成一個隕落的合約。

  “某一品種只有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産業鏈的長期資金可以在這一市場進行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才能具有真實而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小合約是市場的需求,但絕對不是期貨市場爭奪客戶的最佳辦法。”葉燕武説。

  高上則認為,不少期貨合約在制定的時候,可能更多考慮的是實體企業或金融機構對衝的需求,合約資金門檻相對較高,一定程度影響了普通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反過來,因品種的活躍度有限,流動性受到影響,也制約了期貨市場深度與廣度,影響了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為此,部分合約存在較大的優化空間,可以考慮推出適應更多投資者參與的迷你型合約。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期貨行業,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中國資本市場,都在經歷去行政審批的過程。例如此次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還包括取消證監會對於證交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種,以及新三板上市新交易品種的行政審批等。

  業內人士指出,這將為未來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進一步掃清障礙,削減監管批准上的繁文縟節,將提振資本市場的流動性。

  展望註冊制,業內人士指出,註冊制有望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證券市場,是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改革舉措之一。不過,發行體制向註冊制轉變,勢必有許多“存量”制度需要完善,許多“增量”制度需要建立。

  “註冊制以資訊披露為核心,必將帶來證券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監管部門還得借助市場各方面的力量來監督資訊披露,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公平和正義。”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説。

  在改革的大潮中,“源頭活水”有望給資本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