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日本商品強在哪兒

  • 發佈時間:2015-03-07 00:30:5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旼旼

  最近,對日本商品的追捧引發人們對中國製造的反思。先是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關於日本馬桶圈的文章在各種平臺瘋傳,隨後是春節期間,四十余萬中國客橫掃日本商場,將往常的日本銷售淡季生生做成了旺季。

  熱鬧之後,很多媒體都在追問:日本製造究竟比中國製造強在哪兒?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然是日本的兩倍,中國製造的種種不自信的確令人反思。

  日本製造真的比中國製造強嗎?目前輿論似乎走向兩個極端,一些人不願意承認這個現實,譬如有媒體就指出從日本買回來的馬桶圈其實是中國製造。但正如iPhone手機也是中國製造一樣,這顯然不能作為中國製造不比日本製造差的例證。而另一些人則過於盲目地相信日本的一切都比中國強,在全球化時代這樣粗暴簡單的判斷顯然不合適。今天中國製造的很多商品無論品質還是設計都已經堪比日本製造,即便是在日本佔統治地位的電子産品領域。

  中國人稀罕日本商品,日本人事實上也離不開中國商品,2014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3100億美元,其中日本從中國進口2000億美元。不過,這種互惠的雙邊貿易並非意味著均等。只要在東京生活一段時間的人還是會得出一個直觀的感受:日本的東西的確是好。

  正如最近熱炒的這些商品:帶音樂的坐便器讓女性如廁不尷尬、負離子吹風機讓頭髮不毛糙、陶瓷菜刀耐用、日本電飯煲做出來的飯好吃……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例子,就會發現,這並非是在感嘆日本的商品製造工藝和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在感嘆這些商品有多麼對消費者的胃口。

  換言之,最關鍵的問題不是中國商品和日本商品在製造工藝上的差距,而是生産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重視程度上的差距。日本人挑剔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費能力極其龐大的中産階級,催生了一個龐大又極其細分的商品市場。這種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甚至令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筆者夫人在東京交流結束回美國時,帶了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從眼藥水到面膜到紙巾,整整裝滿了兩個大箱子。

  對中國人來説,這種直觀感受上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目前的每人平均GDP水準和1966年的日本相當。換句話説,在個人消費市場的發展上,日本差不多領先了中國半個世紀。由於近三十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等收入群體橫空出世,這導致國內商品市場的發展速度和爆炸式出現的消費需求不匹配,這種不匹配是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時感覺國內商品不如日本的好的根本原因。

  因此,為什麼中國製造不如日本製造,答案不言自明,是因為中國的消費産業發展沒有跟上消費者需求的升級。中國的産業升級轉型其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切實的商品製造思路轉換,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才是中國當下所急需的。

  問題到這裡其實並沒有結束,我們還應追問,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産業發展會跟不上市場需求?按理説,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消費和市場的脫節或者錯配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企業沒有在消費者需求上投入更多精力?

  筆者以為,貪圖“掙快錢”的企業文化是很重要的原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掙的都是政策和資源的快錢。比如人民幣匯率在過去很多年裏一直處於相對“低估”,因此企業拼命承接加工貿易;比如由於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不到位,因此企業可以輕易將資源價格的利差轉換為利潤;比如,過去很多年裏勞動力成本很低,企業可以因此賺取更多利潤;再比如,政府的很多産業扶持政策可以讓企業換為利潤……

  中國的企業主其實都明白,上述這些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因素都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對很多企業來説,趁著政策和勞動力或資源成本改變之前,趕緊掙快錢成了合理選擇。

  而如今,這一切都在改變,掙快錢的時代已經結束,無論是勞動力還是資源價格近些年都在快速上漲。企業很難繼續通過粗放擴張的方式來賺取利潤,因此深耕消費市場就成了唯一選擇。這種改變首先從電子産品領域開始,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之所以能異軍突起就是因為抓住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特點。

  其實,沒有理由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感到擔心,因為無與倫比的龐大市場需求一定會倒逼企業不斷創新,中國人造出更適合國人的馬桶圈、吹風機和電飯煲只是時間問題。但在實現這種産業升級轉型前,首先應該逐步消除企業掙快錢文化産生的制度土壤,包括推進資源定價的市場化改革、勞工權益的保護、智慧財産權制度的完善等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