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盲目入場或吃虧

  • 發佈時間:2015-02-03 02:09: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大門派,究竟誰更有優勢,業記憶體在著較大爭論。首當其衝的是對“普漲行情”存疑,也帶來了對搶籌派的質疑。

  大部分機構認為,制度紅利必然將帶來新三板流動性的改善。某較早成立新三板資管産品的人士表示,近1-2年新三板系統性機會為主,從當前時點來看,如果購買短期的新三板産品,確實很難分辨哪類機構的産品更好,“現在買新三板,確實如同2014年11月買指數。”

  該人士認為,如果購買三年期或更長期限的産品,則需要考察投資機構的項目儲備和投研背景。他建議投資者考慮更長期限的産品,因為對於成長性企業來説,一年期變化可能不大,“一年就退出可能只是在博流動性差價”,而三年後企業可能有較大變化,享受到的邊際溢價更多。“想想看,正常的PE退出都要5-7年時間。”該人士説。

  可是,也有觀點認為,即使是近1-2年,普漲可能也不存在,盲目入場搶籌會吃虧。

  上述天風證券人士表示,制度紅利不會帶來新三板企業的普漲,反而會導致新三板分化更為嚴重。實際上,去年做市商制度推出以來,129隻被做市標的已經出現分化,其中有30多只漲幅較高,但是也有部分標的沒有交易。“部分做市商沒有投研能力,只是為了業務跑量,因此做市的標的品質不高,導致沒有交易量。”該人士説,“預計6、7月份之後,隨著新三板的各項制度逐漸推出,分化將更加明顯。”

  陳正旭同樣認為,新三板不會出現“普漲”行情。因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新三板,市場情緒相對理性, “就像美國納斯達克,好的公司會漲幅很大,差的可能沒有交易,預計能享受到制度紅利的仍然是好公司”。

  上述兩位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制度性紅利確實存在,也會使“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是更需要投研能力。

  有新三板資管機構人士甚至認為,以往專注傳統主機板市場的機構,即使是擅長成長股投資,也不一定是最佳選擇。理由有二:

  首先,雖然都是對成長性企業的投資,但兩個市場的投資邏輯完全不一樣。在二級市場,一隻成長股可能一兩個月就能把一年的漲幅走完,因此二級市場做成長股投資,只要能捕捉到市場情緒或找到業績拐點,標的流動性再好一點,就能抓住行情,而不用關心三年後這家公司還存不存在。但是,在一級市場,首先考慮的,則是標的企業能否存活,如果沒法存活,意味著沒有退出渠道。

  其次,即使投資重點已轉移至新三板,在人才儲備上,也不一定能迅速“成體系”。

  “二級市場上,一個明星基金經理可能就能拯救一家公司,因為一個人可以管理20億元的資金規模,但是在新三板,一個人管1億已經很不容易了。”該人士解釋道,新三板沒有賣方服務,上市公司的公開資料並不全面,因此調研頗費精力,必須一家一家地去看,有大量的、細緻的案頭工作要做。而新三板的公司較小,一個項目的投資規模往往僅有500萬元到1000萬元,因此,1億的資金規模可能得投20個項目,投20個項目可能需要看100個項目,因此無論是投資理念,還是人力成本,還是盈利模式,新三板與主機板都完全不一樣。“對傳統市場的投資機構來説,盈利模式是靠資管規模,但是在新三板,則是靠所投資企業的成長性。”

  上述天風證券人士和陳正旭認為,新三板的投資思路,既不是一級市場的,也不是二級市場的,必須把兩個市場的投資思路結合起來。陳正旭表示,新三板得採用“一級半的打法,畢竟新三板有流動性和估值,而一級市場則沒有交易所可以將股權掛牌轉讓,如果純按PE思路,可能會錯過流動性帶來的溢價提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