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盤上的智慧:期現並進 殊途同歸

  • 發佈時間:2015-02-02 00:30:4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傳統經營方式一點競爭力都沒有,凡是墨守成規的都虧得一塌糊塗。”一位成功轉型的貿易商如是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對於傳統的豆粕和菜粕貿易商而言,主要利潤來自上下游的價差。不過,隨著市場價逐步透明,流通渠道逐步通暢,現在如果貿易商報價較高,下游飼料廠就會繞過貿易商,直接從油廠進貨。面對競爭,貿易商可謂毫無還手之力。

  樹挪死,人挪活。嚴峻的生存狀況,促使貿易商尋找新的經營方式,部分貿易商開始接觸期貨市場,併發現一旦將期現貨相結合,一個點石成金的交易方式——基差交易就誕生了。

  所謂基差交易,是指按“某月份期貨價格+基差”的模式為銷售合同進行定價。簽訂合同時,貿易雙方可暫不固定價格,而只需固定交易所對應品種和月份期貨合約的基差。通過基差交易,貿易雙方把價格波動轉為更容易判斷和操作的基差波動,並可充分利用期貨工具,將風險轉移。

  “傳統銷售方式中的‘一口價’定價缺少靈活性,很難做到隨行就市,經常達不到需求方的預期價位,特別是當貿易商和飼料廠都預期粕類價格會下跌時,‘一口價’的作價方式給銷售增添了很大困難。”業內人士表示。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大約在2004年前後,中國第一批“吃螃蟹”的貿易商出現了。

  “初期,我們只通過期貨盤面來調整現貨的單邊頭寸,資金量有限。2006年起,我們改變策略,著重開展基差交易,2010年之後每個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豆粕交易量是通過基差交易完成的。2012年,我們開始把豆粕經驗應用到菜粕中,與湛江中紡每個月保證5000至10000噸的基差合同。”廣東福百盛糧食有限公司總經理阮杏朝説。

  具體而言,貿易商首先估算出某一月份期現貨的合理基差,然後將基差銷售給下游市場,當基差縮窄的時候,貿易商擇機從油廠購買貨物;或者銷售遠期一口價給下游市場,同時在盤面買入套保合約,等到交割月基差回歸時,再從油廠購買一口價,同時平期貨盤面的多單。

  例如,2014年初,福百盛公司預計菜籽供應趨於寬鬆,便銷售了4600噸7月份交貨的基差合約給油廠,平均基差為270元/噸;同時銷售給4600噸7月份交貨的基差合約給下游客戶,平均基差為250元/噸,兩條路徑均對應著菜粕1409期貨合約的套保操作。最終,公司在現貨合同中虧損67元/噸,不過期貨平倉卻盈利167元/噸,該筆交易實際為公司盈利46萬元。

  “通過基差交易,我們每個月菜粕銷售量穩定在1.5至2萬噸之間,2013年菜粕貿易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對公司利潤貢獻率為40%。”這是阮杏朝給出的基差交易成績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