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貨幣戰”旨在抗通縮 經濟改革才是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1-28 00:31: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宋姍姍

  就在美國沉浸在經濟復蘇的喜悅,結束量化寬鬆政策,開始打算收緊貨幣政策之時,歐元區等全球其他經濟體卻站在世界的另一邊,接連走上了貨幣寬鬆之路。目前,抗通縮已成為多家央行的首要任務,也是其競相推出量寬政策的主要推手。而從根本上看,歐元區各成員國若想改變通縮預期,貨幣政策只是輔助因素,積極採取結構性改革、削減財政赤字至可持續的水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上週四,歐央行宣佈將從3月1日起,每月從二級市場購買600億歐元的債券,未來如果歐元區通脹率達不到2%,寬鬆政策將一直持續至明年9月份,屆時貨幣總投放量將達到1.14萬億歐元。2014年12月歐元區的CPI環比下降0.2%,跌至負值。歐央行此舉是為了抑制通縮風險,也是首次通過買入政府債券,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不過,歐央行並不孤單。英國央行上周公佈的1月份會議紀要顯示,因為擔心英國通脹很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的某一時刻跌至零以下,英央行貨幣委員會一致反對加息提議,就連此前一直呼籲加息的兩位鷹派委員也摒棄此前觀點,令市場大跌眼鏡。此外,加拿大、丹麥、瑞士、印度等央行也紛紛降息,以刺激經濟,抵禦通縮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各國央行當前決策行為來看,在經濟持續弱復蘇、需求低迷、油價暴跌的背景下,通縮的風險已經是目前各國央行的首要“勁敵”,成為諸多國家執意選擇大規模寬鬆的主要考慮因素。通縮會增加實際的債務負擔,加劇經濟的衰退並産生通縮的惡性迴圈,因為人們對價格下跌的預期,消費者會推遲採購和消費計劃,進而削減整體經濟活動的熱度。

  事實上,歐洲央行曾于2011年祭出大規模LTRO,目的也是希望銀行體系能以較低利率去認購各邊緣國國債,從而緩解各國國債利率偏高而拖累實體經濟緊張狀況。從實施後經濟數據的表現來看,曾經取得過一定效果,但是隨後歐元區經濟繼續陷入低迷,通脹預期一再下降。究其原因,在通縮預期之下,人們更願意持幣而非投資,這還可能會帶來流動性陷阱。由於一國央行通常無法對居民存款實施負利率政策,所以面對通縮威脅,央行對貨幣形勢的掌控更加難,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更加低。

  不過,此前美國也遭遇過類似狀況,雖然經過第二輪QE後,經濟數據依然有所反覆,但最終美國憑藉其執著的寬鬆政策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美聯儲成功實施四輪QE,終於使經濟走上正軌,這也鼓舞了其他國家的央行決策者,成為了各國央行持續寬鬆的依據。

  從過去幾年日本央行以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執行效果來看,力度越大的寬鬆越能改變人們的通縮預期。當前各國大規模的寬鬆舉措力度足夠、信念夠強,將有力抵消油價下跌、需求低迷給經濟帶來的拖累。尤其是歐洲,低匯率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將帶動歐洲出口,活躍歐洲的投資氛圍。

  然而,改變通縮預期是個任重道遠的任務,貨幣政策只是輔助因素,經濟結構改革才是關鍵。歐元區各成員國只有積極地採取結構性改革、削減財政赤字至可持續的水準,才能真正走出債務泥潭,才能扭轉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悲觀看法,促進投資並提升經濟活躍度,進而逆轉需求不足和通縮的態勢,未來潛在增長也將可以期待。(作者係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