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差異化競爭路線

  • 發佈時間:2015-01-08 00:31: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難發現,美的此次與網際網路巨頭聯姻決策的背後,家電企業普遍所面臨的環境特別是競爭對手壓制等因素如影隨形。按美的內部的口徑,此次小米的入股被説成是公司面向網際網路的一次轉身,但是結合內外林林總總的環境壓力,美的的所謂“轉身”,遠遠沒文字表達上那麼輕鬆,實質上是一場標準的突圍戰。

  2012年前後,美的開始全面推動企業轉型,剛剛以職業經理人身份完成接班的方洪波要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2008年以來家電下鄉政策的出臺,使得家電市場迎來一個反常的逆週期脈衝,為了應對下游的陡然擴大,美的選擇了快速的擴張。事實表明,這種粗放式的增長給公司治理和財務問題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增收不增利、體制臃腫帶來的人浮於事,在美的身上不斷上演。最終結果就是:2008年,美的業績14億,格力業績19億;到了2009年,美的業績16億,而格力業績變成了29億。

  於是,美的展開了一系列轉型動作,精簡人員,提升産品結構,百般手段齊上陣,最終以集團實現整體上市畫下一個階段性句點。説得直觀點,就是從規模導向變成了利潤導向。業內和美的自身對於轉型的結果都是非常認可的。今年以來,公司的業績增幅遠遠高於收入增幅。

  但蹊蹺的是,公司的估值並沒有跟隨業績一樣提升,反映出美的自身預期和市場預期仍有不一致之處。一位家電行業分析師指出,美的整體上市初期業績表現優異並不足為奇,因為前幾年美的實在是把品牌做得很低端,説白一點,只要産品結構稍微往格力那個方向靠一靠,依靠龐大的産品集群作為杠桿系數,業績短期內衝一下,並不超出資本市場的預期。外界現在比較擔憂的在於,未來白電市場增長可能失速,美的的高增長能否在整個家電市場的弱週期中延續?

  在消費者看來,美的和格力這兩家競爭對手都是非常優秀的家電公司,依靠多年的口碑積累,公司的基本面已經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但從公司的財務對比不難發現,兩家公司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從盈利品質來看,美的仍然落後於格力。2013年,格力ROE(攤薄)達到31.43%,美的只有16.18%。從2008年至今,格力的業績複合增長率達到41%,美的只有25.56%。從大的輪廓來説,美的的盈利水準要差于格力。

  從應收賬款和存貨週轉天數的綜合比較可以發現,兩家公司産業鏈的把控程度也存在差異。2008年至2013年,美的的應收賬款從40億增長到近80億,而格力的應收賬款從5.6億元增至18.5億。再看預收賬款(主要是經銷商墊資),美的2008年是13.69億,2013年為49.83億,格力2008年是59億,2013年為119億。存貨週轉天數,美的近幾年來維持在61天左右,格力的均值在70天左右,尤其是2012年達到了高峰值85天。

  上述數據説明三點:一是格力敢於向渠道壓貨,二是格力對上游的控制也很強勢,三是即使格力比美的更加敢向渠道壓貨,經銷商還得乖乖買賬。因為格力渠道的規矩是,“賒賬不可以,要提貨拿現金來”。這樣看似不合理的邏輯背後,有著一個美的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格力的品牌一定有非常強過自己的溢價空間。

  另外一個事實是,格力近幾年相對於美的,銷售策略上奉行的是高舉高打,其銷售費用率相比美的每年要多出4個左右的百分點,尤其是2013年,格力銷售期間費用率高達23%,而美的只有16%。2013年,正好是格力“後千億”時代開啟的第一年。

  可以説,即使美的完成了業務的整合,業績重拾升勢,並非就是高枕無憂,因為格力同樣在加快速度,且從業績來看,格力的品牌溢價絲毫沒有降低。董明珠之前曾表態要用五年時間再造一個格力,這意味著公司的收入複合增長率五年將每年保持20%。在品牌溢價空間不如競爭對手的條件下,美的想要正面交鋒可謂十分困難,選擇差異化成為美的必然的戰略選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