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P2P創新知易行難

  • 發佈時間:2014-11-18 00:43:2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杜雅文

  “VC説,P2P還是要投的,萬一哪天就盈利了呢?”在創投資金瘋狂涌入網貸行業的同時,這句玩笑也廣為流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開始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接近1500家,然而實現盈利的卻寥寥無幾。因網際網路基因,一些創投機構給予網貸平臺較高估值,但因徵信系統不完善等因素,絕大部分網貸平臺在運營上並未有創新,更多只是傳統信貸技術披上了網際網路渠道的外衣,要真正融合網際網路形成全新的金融業態,還有漫長的道路需要探索。

  眾所週知,因財務不規範、資訊不透明、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多年來大量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以P2P為代表的網貸平臺,力圖借助網際網路實現金融脫媒,希望通過投融資雙方的直接對接,實現高效、低成本的運營,然而現實卻充滿了窘境。

  按照一些網貸平臺的宣傳,他們是以大數據為支撐,通過國外先進的風險控制模型來實現風控。姑且不論照搬國外的風控模型是否有效,僅就數據採集而言,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網貸平臺的數據並不佔優。從大環境來看,我國個人徵信體系還處於剛起步階段,無論是數據的準確度、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完善,無法與歐美國家已經形成的開放式、全覆蓋、系統化的個人信用數據同日而語。網貸平臺從多個渠道蒐集而來的零散的個人信用資訊,其真實性準確性難免大打折扣。不僅如此,網貸平臺至今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而且在行業內部也未建立起資訊數據共用機制,對於違約者也無法將其記入人民銀行或者行業內部的“黑名單”,降低了對“老賴”的約束力,也使得投融資雙方資訊極度不對稱。

  為增強投資者的投資意願,大量網貸平臺放棄了“仲介人”身份,而通過抵押、擔保、供應鏈融資等形式來降低風險。需要看到的是,在這種形勢下一些知名網貸平臺高薪引入的仍然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風控人員,並成立了自己的專業信貸調查隊伍,甚至在全國多個城市都設立有辦事處,採取實地盡職調查的模式。這種線下傳統借貸手段與線上推廣相結合的形式,實際上是“新瓶裝舊酒”,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信貸調查成本大幅增長但不良率仍然高於傳統金融機構。加之網際網路平臺天生具有的寡頭效應,後進者在市場推廣上越來越難,導致運營成本越來越高。

  有統計數據顯示,一些主流網貸平臺如果綜合計算其成本,借款人需要支付的資金成本甚至已經高達25%,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小微企業的利潤率很難支撐這一借貸成本。這將導致大量資質差風險高而被銀行拒之門外的借款人,蜂擁而至到了網貸平臺,造成大量壞賬,甚至一些網貸平臺到了不注資已經難以為繼的地步。即便一些宣告盈利的網貸平臺,其盈利模式也非常脆弱,稍有不慎一筆壞賬就可能讓其多年努力付諸東流。

  由此可見,創投機構要給予網貸平臺比傳統金融機構更高的估值,應基於其業務模式創新的力度。而網貸平臺對大數據的提取與處理,與信用環境的整體發展及網際網路技術進步息息相關,從目前來看這一切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