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資本輸出應慎重

  • 發佈時間:2014-11-08 02:31:1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券商點金指

  □許維鴻

  無論是美國2014年10月份強勁的就業數據,還是南歐國家近期國債招標利率的下降,似乎都顯示出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系統性風險正在離我們遠去。但是,美聯儲量化寬鬆(QE)退出,依然讓新興市場國家感到了流動性趨緊的寒意。

  因此,坐擁四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如果能恰逢其時地輸出資本,完全符合全球化經濟的規律和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追逐和熱捧的原因。

  所謂的“馬歇爾計劃”,其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始於二戰後的1948年4月,旨在幫助歐洲國家戰後重建。在該計劃實施的四個財政年度,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從食品、設備、原材料等各類實物到工程、技術、贈款、貸款等多種形式的援助,價值約合130億美元。從結果上看,馬歇爾計劃一方面利用市場化手段,促進了西歐一體化進程,在美蘇冷戰中佔據上風;另一方面加大了美國在西歐的影響力,確立了美國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

  可見,盲目熱炒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概念,是不合適的。畢竟,以中國目前的實力,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以及國際化金融機構的儲備,還遠遠談不上利用市場化手段,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資本項目下的金融服務。

  當前中國的銀行體系,還處在國內“增量資産貨幣化”階段的商業銀行服務階段。國有銀行規模雖然巨大,但是全球化程度嚴重不足,對外擴張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後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使得中國當前的金融機構對資産的主動定價能力不足,導致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沒有孕育出一家全球化投資銀行。如果中國金融機構不能走出國門對項目進行主動估值,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又從何談起?

  可見,現在中國切不可沾沾自喜于所謂的資本輸出國家地位,鬧不好會重蹈前些年“政府主導、盲目對外投資”帶來巨大損失的覆轍。而且,作為國家戰略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地方政府財政體系效率低下,各種融資平臺隱性債務複雜,民營資本不願進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急需破題。如果國內的開發性金融都沒有機制保證,走出國門的事情,恐怕更要三思後行。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中國參照美國“馬歇爾計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我所反對的是盲目的資本輸出,或者説完全依賴政府、依賴國有金融體系進行對外投資。換言之,中國應該鼓勵金融體系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給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一個“定心丸”,利用自身資本優勢和儲備的工業産能,培育中國自己的現代金融體系。

  對投資者而言,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週期的投資機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當下最現實的選擇。雖然前一階段A股市場熱炒所謂“對外輸出基礎建設”板塊,我認為缺乏可持續性,畢竟國家對外投資政策還處於戰略安排階段,能否反映到相關上市公司業績還未可知。換言之,即便中國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輸出,受益公司業績反映還需要至少兩至三年。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西北五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則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難得的“演習”場地——混合所有制金融機構和投資機制的創建,是當前最為迫切需要破題的改革方向,也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大想像空間。可以預見,未來幾個月圍繞西北基礎設施基金的新聞會不斷涌現,這也給A股投資者留下了難得的週期股掘金機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