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從另一視角看通道類專戶

  • 發佈時間:2014-10-27 02:09: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證券報:長安基金包括公募、自有專戶在內的自主管理資産20.9億元。專戶業務中自主管理産品比重不高,以通道類産品為主。這類業務利潤較薄,能否支撐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

  黃陳:我更願意將所謂的專戶通道類業務稱之為“平臺類業務”。長安基金是業內最早一批開展平臺類專戶業務的基金公司之一,包括我們在內的一批次新基金公司在尋求生存之道時,探索出了從平臺類專戶業務切入撬動公司增長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確有所爭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未嘗不是基金公司發展模式的創新。

  傳統的思路認為,公募基金公司的平臺類專戶只是為私募提供交易、風控、估值清算有時還包含行銷等中後臺服務,無法體現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賺的是一份辛苦錢。但如果換一個視角看這個問題,這對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是“合約制投研”發展模式的一種嘗試。養一個內部投研團隊成本不菲,通過與私募基金廣泛合作,形成對投顧的甄別、挑選、配置能力,在其中發揮聚集整合資源的平臺作用,這未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創新。當這個平臺越做越大,我們和投顧之間的雙向認可度提升,平臺聚集資源的能力將呈幾何級增長,對於長安基金的客戶而言,這個平臺和一些産品線齊全的大基金公司一樣,都能提供豐富多樣的選擇。

  事實上,近一兩年來公募基金業界開始逐步探索“事業部制”等新興的投研團隊構架模式,這與平臺類專戶業務的思路實則有異曲同工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平臺類專戶業務並非是邊緣業務,其實際上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中國證券報:自私募備案制開啟之後,獲得了“基金管理人”身份的私募基金紛紛自主發行産品,這對於公募基金的平臺類專戶會不會構成衝擊?

  黃陳:原本我們對此也略有擔心,但後來發現,大多數私募都還沒有完成自我規範化的過程,在運作風控等方面力量也較薄弱,需要公募基金與之形成互補。即便是少數實力較強的私募選擇了自主發行産品,也仍然需要外包部分業務環節。

  我對未來平臺類專戶業務的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隨著基礎市場的轉暖、監管政策的鼓勵,私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平臺類專戶需求旺盛的情形還會持續。特別是隨著信託類低風險高收益産品的大幅減少,我們覺得基金專戶會更有需求。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各類機構的合作黏性,進一步突出平臺類專戶業務。目前合作産品涵蓋股票、債券、定增、期貨等各種類別,我們正在考慮産品類別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像某基金公司打出了“定增王”品牌,我們也希望形成幾個具有長安基金特色的專戶細分子品牌。

  中國證券報:隨著平臺類專戶業務的發展,未來是否也可以嫁接MOM、FOF業務?

  黃陳:是的,這也是未來我們的突破點之一。其實我們從海外市場可以發現,90%的投資收益來源於配置。今後MOM、FOF是資産管理行業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這一業務而言,各家基金公司可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次新基金公司不存在劣勢甚至還有後發優勢,因為次新基金公司旗下自主管理的基金産品較少,與外部投顧不容易産生利益衝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