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即將告別歷史舞臺

  • 發佈時間:2014-10-10 01:31: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8月31日,已出臺20年的《預演算法》首次修改終獲通過,將於2015年1月1日施行。10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加快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為預演算法實施奠定了具體的執行基礎。10月8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這意味著新一輪財稅制度改革“開頭炮”打響。從地方政府債務自發自還試點開始,我國正加速形成全面的地方政府融資體系。近8年城投債的蓬勃發展,與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起,即將告別歷史舞臺。

  地方政府融資改革深化

  中國經濟增速已逐步放緩到7%-7.5%左右,增長動力和方式正發生轉變。金融危機後刺激政策的後續作用也在變化,投資主導的需求政策正向創新驅動的供給政策轉化。同時,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邁進30%-70%之間的加速發展期,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在理順,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並非減弱,而是發生轉變。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基礎支撐體系、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等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職能需要提升,公共支出的資金需求仍然處於跨週期配置的高速發展期,融資需求仍非常迫切。

  近年來,中國經濟債務杠桿率一直攀升,尤其是非金融企業債務已處於世界較高水準,中國經濟高杠桿蘊涵的風險一直引發各方關注。非金融企業的債務主要來自國有企業。由於地方政府長時期不能自行發債,其中相當大的比重與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及融資平臺有關。消化地方政府相關存量債務,控制新增債務規模,規範融資、運用與償還等地方政府債務的全過程管理,對於中國經濟應對新常態,實現政府職能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中國經濟跨入中等乃至高收入階段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此次地方政府債務改革的深化,正是為了實現科學管理地方政府融資主體責任、融資需求規模、資金借用還的完整流程、管理融資財政風險等地方政府現代投融資體系的建設目標,是法律、政策等制度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地方融資平臺逐步告別歷史舞臺

  城投債,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名詞,既在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關鍵促進角色,也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法律不健全、融資渠道匱乏而城鎮化建設需求旺盛的體現。

  此次《意見》的出臺,逐步劃清政府與企業界限,明確了地方政府職能將聚焦于公益性事業發展。非公益目的的商業融資需求將交與市場主體;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確需政府舉借一般債務的,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融資,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確需政府舉借專項債務的,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隨著存量債務的逐筆到期,城投債將被規範的、與國際接軌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體系替代。

  作為城投債的主體,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面臨三大出路:第一,承擔的商業盈利性業務,將其債務與經營打包,改制為國企或按市場機制轉讓給非國有企業;第二,承擔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可與社會資本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或進行特許經營合作(PPP模式),實現融資平臺公司的轉型;第三,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將直接由地方政府負責,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從融資平台中剝離。

  地方政府債務信用風險變化

  此次《預演算法》修法和《意見》的出臺,建立了更加科學規範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將使長期以來不斷增長的地方債務風險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逐步明確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使原有以及新增地方政府債務的信用風險及其投資收益發生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量規模實施科學統籌,更加規範透明。影子債務體系、或有及隱性債務將得到有效控制,系統性風險下降,地方債總體風險降低。

  其二,無收益公益性項目得到政府預算方面的法律保障,信用風險明顯下降,但投資收益率也將下降,政府融資成本降低。

  其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將通過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事先公開的收益約定規則實現制度化、法治化,償債來源更加穩定、規範,風險降低。但由於採用國有企業承擔、混合所有制或PPP等多種運營方式,其風險與投資收益須單獨分析。

  其四,商業項目將從政府相關債務責任中剝離,風險與收益市場化,總體風險上升,投資收益率也將提高,需採用商業標準進行風險評價。

  總之,高速發展的城投債時代已經結束,高收益、低風險的地方債投資不可持續,風險與收益匹配的投融資市場新常態即將到來。融資成本的降低將有利於實體産業發展,也減少財政負擔,對我國經濟轉型的新常態將具有積極意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