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糧食銀行:從信用入手去“舊疾”

  • 發佈時間:2014-09-29 00:30:4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金融系統一方的期貨行業,始終在思考,如何利用期貨市場特有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更好地更多元地服務於三農。

  近年來,訂單農業在糧食主産區悄然興起。“手中有訂單,種糧心不慌”,訂單農業拉近了農産品生産與市場的距離、期貨與農業的距離,使農民與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但隨著實踐的深入,舊有的訂單農業模式弊端逐步顯現。

  上述銀河期貨人士總結認為,弊端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農民怨,合同兌現不容易”、“企業苦,單方毀約經常發生”、“政府難,服務角色不好演”。

  一方面,由於訂單農業的不規範操作和農村“一家一戶”生産方式的制約,在“訂單農業熱”的背後,許多農民飽嘗了農業訂單中“水賃”和毀約的苦惱。

  而另一方面,企業也十分苦惱,“農戶單方面毀約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有的農戶在農産品收穫季節,看到別人的收購價格高於自己和企業簽的訂單價,而圖眼前利益,單方面毀約,將農産品賣給其他收購商,使企業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而政府部門夾在農民和企業之間,左右為難,難以把握蹺蹺板兩端的平衡點。

  歸根到底,“信用問題”是舊有訂單農業模式弊端的根源。於是,在多方探索之下,新型訂單農業模式營運而生——與期貨市場結合的“糧食銀行”,使這一問題有了理想的解決方案。

  自2013年起,中糧生化事業部和中糧生化能源(榆樹)有限公司開始在玉米品種上進行試點“糧食銀行”,免費為訂單農戶提供糧食代儲服務,目前已在吉林省多個産糧大縣試點。所謂糧食銀行,即依託農業企業的信用,在其提供糧食倉儲和收購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基礎上,以農民存糧為載體,向農民提供延期點價收購、短期融資和存糧價格保險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務。

  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從2008年開始試點“糧食銀行”,截止到去年6月,通過對全國十余個省、兩百多家企業開展“糧食銀行”業務的不完全統計,該業務已累計經營糧食12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2億元,但現實的問題是農民履約率低,企業風險承擔較大。而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在大商所推動的新型糧食銀行中則顯示了自己獨特作用。

  “如果價格上漲,‘糧食銀行’收購成本增加,且可能出現糧農‘擠兌’現象。如果價格下跌,‘糧食銀行’要按承諾補償糧農價差,而且倉庫存糧也面臨跌價風險。此外,糧食存儲時間越長,承擔的費用和損耗就越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作為“糧食銀行”業務的實踐推動者,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總經理佟易認為“糧食銀行”業務的開展離不開期貨市場的保駕護航。“無論漲價,還是跌價,我都可以通過期貨和保險來進行風險管理。我們通過‘糧食銀行’為農民保護價格,大商所給我們提供交割庫進行收糧,提供期貨、期權抵抗價格波動風險,保險公司給我提供糧食保險,政府再給我一定的補助,最終形成風險管控的良性機制。”在佟易看來,這是一個完美的“糧食銀行”經營方案。

  “‘糧食銀行’能夠把農民閒散的糧食集中起來進行存儲管理,再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規避,實際上為農民參與期貨市場提供了一個渠道,也建立起一個風險隔離帶。”中國國際期貨董事總經理王紅英錶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