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助推新型“糧食銀行”形成“三農”服務新抓手

  • 發佈時間:2014-08-15 02:34:3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應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期貨市場與傳統‘糧食銀行’業務有效對接的新型‘糧食銀行’業務,幫助化解農民賣糧難、保管難、運輸難、籌資難等瓶頸問題,促進農業産業健康發展,這也是新形勢下‘三農’服務的新的必然選擇。”在近期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聯合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國投中谷期貨公司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的“期貨市場促進‘糧食銀行’發展研討會”上,因與期貨結合而形成的新型“糧食銀行”業務被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地方政府、涉農企業、金融機構和種糧大戶代表所關注,與會代表熱烈地討論著期貨為傳統“糧食銀行”業務開展所帶來的新變化與新活力——

  “糧食銀行”:服務“三農”和國家糧食戰略的必要探索

  我國是農業大國,當前“三農”問題、糧食安全問題等已經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如何探索以“糧食銀行”等市場化機制化解相關問題的新途徑——研討會上,專家們從“三農”服務和糧食安全形度為“糧食銀行”開題。

  “糧食銀行”是農業企業在提供糧食倉儲和收購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基礎上,依託企業信用,以農民存糧為載體,向農民提供延期點價收購、短期融資和存糧價格保險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務的新型糧食經營模式。開展“糧食銀行”不僅能保障企業獲得連續經營所需的原料,而且能降低存糧損耗、節約農民存糧成本,在實現農民增收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研討會上,與會人士給大家算了一筆目前糧食的收儲賬,如玉米收儲方面,目前國家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省區以2240元/噸的價格收儲玉米,如果收儲按7000萬噸計,總費用計1568億元,之外還要付出公攤費、保管費及利息累計200億元以上的財政代價。收儲上來的糧食由於長期存放、新糧變陳糧且霉變率增加造成了糧食資源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因素之一;收儲上來的糧食沒有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流通,造成加工企業缺少加工原料,只能通過拍賣獲得高價原料,形成了惡性迴圈,如果推廣“糧食銀行”業務則能有效緩解這一狀況。

  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從2008年開始試點“糧食銀行”,截至去年6月,通過對全國十余個省、兩百多家企業開展“糧食銀行”業務的不完全統計,該業務已累計經營糧食12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2億元。

  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表示,“糧食銀行”對於農戶、企業和國家來説都有好處。首先,“糧食銀行”能夠促進農民增收,農戶通過“糧食銀行”業務將産出的糧食直接交給企業,可選擇在一定時期內的任意時間以滿意的價格進行結算,保障了農民收益,促進了農民增收;糧食直接存儲加工,省去了農民在等待賣高價過程中家中散糧堆放環節,每噸將減少5%~10%的損耗。其次,糧食直接存于企業,為國家節省了大筆修建糧倉的開支,加上使用企業不需烘乾過程,也減少了相關費用及耗煤、二氧化碳排放、環保的壓力。另外,“糧食銀行”將緩解由於收儲政策造成的市場糧源短缺,能夠避免加工企業無糧可用的問題,同時降低企業採購原料成本和資金佔用,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

  已開展“糧食銀行”試點業務的中糧生化能源(榆樹)有限公司代表介紹,他們開展的“糧食銀行”業務具體做法是,農民根據事先簽訂的協議將糧食送到企業,企業根據期貨和現貨價格情況確定每一日的掛牌價,按當日的掛牌價格支付給農民10%的預付款,在今後6個月內,農民可以自由選擇結算日,企業根據結算日的掛牌價格結清剩餘糧款,如果結算日掛牌價低於送糧日價格,企業按高於送糧日10元/噸的價格結算。企業自2013年10月開展“糧食銀行”試點工作以來,日均卸貨550噸,累計3.33萬噸,已涉及了400余農戶和農村合作社。結算週期最短9天,最長達150天,通過公司補貼、看價賣糧等形式使農民增收50余萬元,戶均價差增收超千元,節省各類開支2000余元。經過一年多的試點,企業現金流壓力減輕,農民增收有了保障,“糧食銀行”形成了企業和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已經産生了明顯的雙贏效應。

  形成以期貨市場為主導的新型“糧食銀行”模式,深化“三農”服務

  在看到“糧食銀行”帶來多贏效應的同時,與會者也同時表示,目前我國“糧食銀行”業務試點方式仍較為簡單且存在較大的風險敞口,這成為限制“糧食銀行”規模化發展的重要瓶頸,需要包括期貨、期權、保險及銀行等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支援,形成適應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新型“糧食銀行”。

  與會的試點企業代表表示,除庫存不足、經營監管等因素外,價格波動是“糧食銀行”業務開展中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據介紹,按照目前試點企業做法,如果農民結算日掛牌價低於送糧日價格,企業按高於送糧日價10元/噸的價格結算,如果市場價格跌幅較大,10元/噸的補貼對於農民來説只是杯水車薪,而企業增加補貼會對經營帶來較大影響,市場整體價格下行風險仍將使農民面臨不測的損失;如果市場價格出現上漲,在對農民有利的同時,卻增加了企業的採購成本,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生産經營。因此期貨、期權等避險工具的利用就成了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大家認為,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和避險的獨特功能,不僅能為“糧食銀行”點價購銷提供基準價格支援,穩定企業財務成本,還能通過有針對性的增強企業交割便利等措施,降低存糧週轉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期貨市場與“糧食銀行”經營發展的緊密聯繫,也會推動財政以及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通過價格保險、質押融資等措施幫助農民和企業抵禦市場風險。因此,新型“糧食銀行”需要由期貨市場、保險公司、銀行等構成的金融體系保駕護航。

  研討會上,中航安盟保險公司代表介紹了目前聯合大商所、中糧集團就玉米價格指數保險項目方案。這位人士表示,農産品價格指數保險是國際上通用的經營和風險管理保障手段,企業在經營中將現貨與期貨交易價格進行綁定,圍繞期貨交易價格設定參數,通過保險保障作用彌補投保方因農産品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從而保護其利益。以玉米價格指數保險為例,每年秋糧上市前,保險公司以“糧食銀行”發給農戶的單據作為確認呈報數量的依據,按照以玉米期貨價格為基礎編制的價格指數進行投保,日後結算時如果玉米價格下跌,保險公司將向農戶或企業賠付相應的費用。這樣一來,農戶可以將自身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同時,保險公司將通過買入看跌玉米期權對衝價格下跌風險,構成了防控價格波動風險的完善管理工具。他説,目前公司設計的新型“糧食銀行”方案中使用的是場外期權,未來場內玉米期權的推出,將是玉米價格指數保險效果保障的關鍵,從而也是新型“糧食銀行”保障體系能夠有效運作的關鍵。

  作為國內玉米、大豆等大宗農産品期貨市場的組織者,近幾年大商所一直在積極探索期貨市場“三農”服務途徑,新型“糧食銀行”則是大商所今後在“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基礎上引入銀行、保險等機構力推的又一“三農”服務新探索。研討會上,大商所農業品事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國際市場糧食生産者和現貨企業期貨市場利用情況,認為以期貨、保險、銀行業務支援新型“糧食銀行”發展大有可為。

  這位負責人説,期貨市場可以發揮價格發現和避險作用、向“糧食銀行”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支援保險、銀行向“糧食銀行”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她進一步描述説,糧食企業向農民收購糧食,可以以期貨價格為基礎確定收購價格和結算價格,保險公司向農民提供價格保險,以期貨價格為基礎確定賠付標準;在期貨避險功能利用上,糧食企業可以通過買入期貨合約對衝價格上漲風險,保險公司通過賣出期貨合約對衝價格下跌風險。未來推出期權工具後,糧食企業可以通過買入看漲期權對衝價格上漲風險,保險公司則可通過買入看跌期權對衝價格下跌風險。在期貨交割環節,糧食企業通過交割倉庫可以便利地生成倉單在期貨市場賣出糧食,並可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倉單質押,從而以金融服務全面支援“糧食銀行”業務開展。

  形成農戶、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的完整價值鏈,推動新型“糧食銀行”發展

  座談會上,與會代表認為,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而以金融服務支援“糧食銀行”業務的新探索正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糧食流通領域中的作用,利用現代金融手段為農民和涉農企業規避風險,保護其收益和積極性。

  對於未來“糧食銀行”支援工作的開展,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助力新型“糧食銀行”的總體目標是為市場提供價格風險管理工具的同時支援保險、銀行等向“糧食銀行”服務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目前,在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價格風險和規避風險兩大功能助力企業經營的基礎上,大商所正在研究完善期貨市場服務新型“糧食銀行”的新抓手:包括積極開發期權交易工具,使糧食企業和保險公司等通過期權交易進行“再保險”,拓寬風險管理途徑;研究在糧食主産區增設交割倉庫,方便糧食企業生成倉單和收糧、賣糧;結合大商所銀期合作項目,向商業銀行提供期貨倉單的必要資訊、支援其開展期貨倉單質押業務等。通過上述工作,交易所與聯合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為傳統的“糧食銀行”業務增添風險管理之翼,使其不再局限于糧食收儲的傳統形式,而形成價格、信用、擠兌風險共擔的完整鏈條。

  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總經理佟易表示,中糧集團一直以來都利用大連期貨市場指導經營,進行風險管理,而今後新型“糧食銀行”業務的開展也離不開期貨市場的保駕護航。他説,中糧開展“糧食銀行”是宏觀形成的,企業面臨的價格風險可以通過期貨市場來管理,未來也希望交易所能在産區增設交割庫為收儲糧食提供便利,並上市期權進一步幫助企業和農戶抵抗風險,同時也希望農業保險公司能補充風險,銀行在貸款上放寬條件,政府能給予一定的財政貼息,這樣形成多元參與的支援格局。

  來自保監會財險部的與會代表表示,保險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是風險管控問題,新型“糧食銀行”最重要的特徵在於保值和增值,一方面對農民來説要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説,要防範風險,而通過期貨機構和保險公司進行風險管理,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也可以發揮市場的積極導向作用。目前保監會也在積極推動開發産品,包括與證監會進行了聯合課題研究,研究推動指數保險、價格保險和期貨進行對接,以多種手段化解價格風險。

  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倡導的由金融助力的新型“糧食銀行”,核心目的是促進糧食生産、搞活糧食流通、保障糧食消費、增加種糧農民收入,而最終目的是要切實保障和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想見,隨著新型“糧食銀行”業務的不斷推進,將形成企業參考期貨價格從農民手中收糧,同時通過期貨、保險進行管理、轉嫁風險,通過銀行進行融資,從而形成“有進、有出,有風險承擔,有利益共贏”的完整鏈條,全方位保障農民利益,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表示,新型“糧食銀行”的探索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必然選擇,其運作是通過市場將資源重新配置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價值鏈和有效的市場機制迴圈,這個迴圈形成了非常有機的利益共用和風險分散分擔機制,是一種利益多贏和風險分擔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長效機制,隨著期貨市場發展壯大,這一機製作用也將不斷增強。

  “期貨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顯現,市場的發展也有新的變化,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思路沒有變,規避風險的基本功能沒有變,從研究落到實處,我覺得大商所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論壇結束時,來自期貨監管部門的一位人士如此總結評價。

  是的,不變的是市場的功能作用,變的是工作的創新和服務模式的探索,在試點機構的詳盡介紹和各方熱議中,一個由期貨市場與傳統“糧食銀行”業務結合所形成的新型“糧食銀行”模式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相信,在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道路上,有探索就有收穫,有努力就有結果!

  (大連商品交易所供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