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期貨公司創新須落腳盈利能力

  • 發佈時間:2014-09-09 00:30:5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實習記者 張利靜

  來自寶島台灣的王先生去年底被派遣到上海擔任某期貨軟體公司負責人。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走遍國內幾乎所有期貨公司,併為它們安裝了從台灣帶來的自家期權交易軟體。在整體盈利狀況並不佳的大陸期貨市場,王先生此行可謂斬獲頗豐。

  這主要是因為王先生所在公司對自身在大陸期貨市場上的精準定位。

  王先生所在軟體公司母公司是台灣某知名期貨公司,公司在長期經營管理過程中磨合出了自己的技術運營團隊,開發出了自己的軟體操作平臺,尤其在期權交易軟體方面頗具心得。在大陸期貨市場期權研推熱鬧之際,公司將自身期權技術成果以産品形式向大陸市場發力推廣,並在上海註冊成立技術公司,同時安排專門的産品推廣人才打入期貨公司內部進行産品推介。

  隨著大陸期貨市場監管由事前向事中、事後逐步放鬆,無論是期貨公司業務創新、組織形式創新還是對外開放合作方面,都充滿了機遇和誘惑。然而,畫餅難以充饑,期貨公司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現實收益,不僅僅是一道做什麼不做什麼的選擇題,更是一道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擺脫髮展困惑的應用題。

  一招鮮,吃遍天。上述來自台灣的期貨公司案例中,這家公司並沒有採取外資介入期貨行業先收期貨公司的傳統做法,也沒有介入太多業務,而是以期權交易軟體這一新市場需求點切入,靈活運用組織形式,在上海設立技術分公司繞開目前對外開放中尚存的一些障礙,以合法合規形式在大陸展業。

  而眼下,行業監管放鬆力度空前,各類創新業務鼓勵政策一茬接一茬地漫灌市場。創新的意義在於解放束縛,推動發展,最終落腳的是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增強;而不是資管業務牌照發了,大家一窩蜂上前,風險子公司註冊制了,大家一股腦備案,期貨公司股東範圍擴大了,又組團去IPO。若此,其結果可能是,創新政策盛宴過後,期貨公司A、B、C、D之間從組織形式到業務範圍依然無所差別,依然由於競爭同質化而所獲甚微。

  據稱,國內某領軍型期貨公司早在十年前就在體外設有兩家公司分別醞釀兩項業務,一個是期貨資産管理,另一個是場外業務。沒錯,這正是國內多數期貨公司正在全力籌備的兩項主要業務。

  這和實力有關係,和定位更有關係。對於行業發展和自身定位,市場主體可以先知先覺,也可以後知後覺,但不能不知不覺。

  上述兩則案例充分説明,公司發展的障礙不在政策上,而是在思路裏。

  往窄了説,期貨公司主業為什麼不能是投資諮詢,不能是為産業客戶服務的某一個業務點?往寬了看,期貨公司為什麼不能上新三板,為什麼不能做市值管理?

  怕丟臉,還是怕和別人不一樣?

  正如一位市場人士所説,沒有不景氣的市場,只有沒找到自身位置的公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