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股指數與價格背離
- 發佈時間:2014-08-30 01:43:18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學偉
大盤與個股是股票投資的兩大主題。何時看大盤,何時看個股?大盤看什麼,個股看什麼?只要這兩個問題能夠解決——不説是完全的解決,只要基本上能合理把握,我們的股票投資就不會出大問題。
以看大盤來説,絕大多數人習慣看上證指數,尋常人們所説的大盤也是針對上證指數而言的。在正常情況下,這應該不會有問題,因為上證指數佔到滬深流通市值的66%、總市值的62%,它的表現確實可以代表全市場的表現。
但有兩個因素使我們不能完全依靠上證指數來看大盤。
一是股市的增量擴張。對一個發展中——不斷擴容中的市場來説,比指數更重要的是市值。因為指數和市值,前者為果,後者為因,前者是建立在後者基礎上的。假如一個市場沒有擴容,也就是沒有新增股票上市,那麼,昨天市值1萬億元,今天市值1.1萬億元,相應地,指數也會漲10%。如果這新增的1000億元市值是由新股上市産生的,那麼,雖然市值上升了10%,但反映在指數上,卻還是原地踏步。
因此,在供求、市值、指數這三個數據上,首先起作用的是供求,由供求反映到市值,再由市值反映到指數。通俗一點,就是市場有多少錢,就能支撐起多高的市值;市值的變數刨去新增的市值後,就産生了新的指數點位。由於發展中的市場不斷會有新增股票上市,因此,對發展中市場而言,看大盤,首先看的應該是市值,而非指數。
基於這一認識,我在過去20多年裏一直堅持畫滬深流通市值圖,開始是每天,後來減到每週、每月,一直到中投證券(其前身是我曾擔任過研究所長的南方證券)至強版把市值和流通市值等都做成行情K線圖後,才結束了自己手工作圖。
看市值和流通市值走勢圖,常常能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比如,今年1月到7月中旬,上證指數一直在低位盤整,最高2177點,最低1974點,從指數上根本就看不出這是一個上升形態,但在市值尤其是流通市值上,卻是一個典型的突破前高後的上升中繼型整理:去年2月,上證指數2444點時,流通市值是19.54萬億元,總市值是24.99萬億元。今年2月20日,上證指數2177點時,總市值是25.4萬億元,流通市值是20.86萬億元,不僅雙雙突破前高,其後的大盤整理,在市值走勢圖上也體現出明顯的高位強勢整理形態。
由於這是2011年來,首次出現市值突破前一個波段高點,因此,這樣的形態無疑是重大的、最具技術分析意義的形態,標誌著供求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看大盤,首先看市值;大盤的形態分析,首先是市值的形態分析,這是大盤分析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二是指數的先天缺陷。理論上,類似上證指數這樣的加權平均指數要好于道瓊斯指數這樣的算術平均指數,但如果指數構成上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缺陷,那麼,加權平均指數本身也會構成陷阱——由少數的權重股決定了“全市場”的好壞。以前我一直用兩種方法來彌補這一缺陷:構建一個不均衡指數,即把所有的分類指數做算術平均處理,自己編制一個指數;用全市場算術平均價的走勢來觀察大盤運作狀況。
用一個比喻,加權平均指數猶如以財富多寡、地位高低決定投票權,有人一票只算一票,有人一票可算作10票,甚至100票。算術平均猶如等權選舉,不管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統統都只算一票。
以算術平均價來看大盤,有時我們會獲得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比如,2012年12月上證指數1949點時,平均股價為7.54元,去年6月1849點時,平均股價是7.87元,比上一低點抬升了4.37%。由於除權效應,在同一點位上,平均股價應該是下降的。指數下降,均價上升,只能説明兩點:或是有更多的高價股出現,或是指數已被少數權重股綁架。無論是哪一個,都告訴我們:全市場的調整在1949點時就已結束。
不僅平均股價可以矯正上證指數的失真,深成指因其成分股權重相對比較平均,也能更好地反映大盤走勢。比如從最高點起,月線第一次創近3月新低為一個下降分形,以這個新低為標誌,每創一個新低為一個下降分形。那麼,從6124點到1664點,深成指創了8個新低,而從3478點到今年3月,創了13個新低,在分形級數上,徹底完成了C浪等於A浪1.62倍的調整。
除能矯正滬綜指的失真,還能幫我們把握何時應該看個股,何時應該看大盤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基本是兩個指標結合在一起看,平均價和創業板指,只要這兩個指標共同處在多頭趨勢中,所謂大盤就是沒意義的,可以完全忽略的。
現在,這兩個指標可能都存在一些問題。創業板指幾個月前我曾做過形態分析,看來看去總是少一個上升浪,現在,這個升浪有可能已經完成。平均股價,除了主機板均價創了新高,中小板和創業板都未能創出新高,形成了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指數與均價的背離。正是基於這一狀況,本週我們在近1年半來第一次將倉位減少到60%。畢竟,在新的牛市中,1個月內指數上漲10%不是一件小事。
(作者繫上海金耕資訊運營總監)
■ 投資非常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