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係P2P突圍
- 發佈時間:2014-08-09 00:43:47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學軍
從2012年初平安陸金所上線至今,國內試水P2P的銀行已有5家。被國內銀行“移植”過來之後的P2P是否建立了自己的價值坐標?在利率市場化和客戶下沉的大背景下,近兩年來一些銀行正在加緊爭奪小微信貸市場。民生、招商、平安、包商都是在該領域成長較快的銀行,以P2P“助跑”其小微業務似是其順理成章的一步棋。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銀行係P2P其實更像銀行將小微甚至中小業務資産移出表外的一個渠道。在這5個P2P平臺上,小企業e家、民生易貸、金開貸的標的規模較大,融資模式採用傳統信貸模式,起投金額較高。陸金所和小馬bank則標的規模較小,起投金額較低。融資模式上,陸金所的一部分項目不提供擔保和抵押,小馬bank所有的項目都無擔保和抵押。但小馬bank客服告知客戶,借款人發生違約情況時,平臺會兌付該本金。P2P的價值核心應當是為風險定價,而非為風險兜底。在這些平台中,目前可以看到陸金所開始向“仲介”的角色轉換。
從項目資訊披露上看,小馬bank最為詳細,而其他4個平臺只能在投標後查看項目詳情,或者只在網頁上公開少量資訊。另外,這5個平臺均未對投資標的評定風險等級並設定相應的收益率。風險定價這一功能還未在這些平臺上明確體現出來。
總體上看,銀行係P2P開始顯現一些分化的端倪。一些銀行係P2P平臺試圖向P2P的核心價值靠攏:定位於撮合借貸交易的仲介,以數據和技術發掘更大的市場和進行更精確的風險定價。目前受制于數據、技術和商業環境的客觀現實,這一目標的達成還需要更多時間。但有兩件事值得銀行係P2P考慮:一是優化投貸雙方的用戶體驗,二是完善資訊披露。若能有所突破,銀行係P2P或能更快成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