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新華社記者 劉 彬攝
3月15日,全國兩會落下帷幕。十幾天來,世界目光持續聚焦北京,從一場場活動、一串串數據、一個個聲音中觀察中國,研讀中國。辛巴威《先驅報》刊文稱,“一年一度的兩會是一個窗口,從中可以了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她的發展方向,以及她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兩會是觀察中國的窗口,是政策信號集中釋放的平臺。對世界而言,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什麼?國際社會已經有了答案。
信心:中國經濟高質增長
位於北京西長安街北側的梅地亞新聞中心,是參與兩會報道的中外記者熟悉的地方。在這裡,多場發佈會、記者會讓全球媒體找到了更多報道中國的角度。
3月9日至10日,兩天內3場聚焦中國經濟的記者會在這裡舉行,商務部部長鍾山、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分別出席。消費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中國外貿實現了規模擴大與品質提高、2019年是國企改革的攻堅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援……資訊量十足的回應,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一個從容自信的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論道,中國刺激內需的經濟政策將提高經濟成長的品質,是正確的方向。日本“經貿IT”網稱,中國致力於把經濟轉向消費主導型,固定資本投資比例呈現下降趨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如果能夠持續,將形成成熟型經濟。
國內生産總值預期增長6%-6.5%、2019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系列數據,引發外媒及外國學者持續熱議。
美國投資研究網站Seeking Alpha刊文指出,政府工作報告為中國2019年的經濟政策定下了基調,堅持短期增長目標和財政寬鬆政策,中期去杠桿化,長期再平衡。
德國《日報》駐北京記者寫道,中國領導人清晰地指出面前的危機和問題。較低的經濟增長目標,將使中國經濟變得更富有效率。
IMF發言人萊斯表示,“中國的執政者把焦點放在提高經濟成長品質而非數量上。中國這一經過更多調控的增長率實際上是IMF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提倡和鼓勵的。”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凱瑞·布朗認為,“中國政府現在不想讓人們受制于一個數字的制約,中國政府要的是高品質的增長。”
兩會期間,一連串政策措施和資訊密集發佈,提振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日本“東洋經濟線上”網報道稱,通過本次兩會,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走向。如果中國的GDP今明兩年都能達到6%左右,那麼就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以色列商會聯合會國際部主任朗衛澤表示,中國正致力於從製造業大國轉向為引領高新科技的市場,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出臺嚴格的環境法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中國在一步步實現既定目標,這體現出中國政府切實為民,在尋求更好的經濟發展方式。
“中國有能力和條件來實現更好、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增長。”法國《回聲報》援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説。
經驗:中國模式啟示世界
過去一年,國際社會在驚嘆于中國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對其背後的成功經驗充滿好奇。兩會為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從中可窺中國發展的來龍去脈。
中國亮眼的脫貧成績單,向來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精準脫貧捷報頻傳。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18年工作中指出:“精準脫貧有力推進,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稱,中國精準扶貧已實施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此規模的減貧幅度在世界範圍內堪稱罕見。
“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認為,近年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減貧經驗和資源,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作出了貢獻。
阿聯酋前駐華大使白伊塔爾曾多次受邀旁聽兩會,他非常關注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豐富經驗,認為這都值得世界各國學習和推廣。
日前,白伊塔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在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能夠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通過採取務實、有效的措施治理和改善環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辛格則對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印象深刻。兩會期間,他在多國媒體撰文指出,印度和中國面臨著相似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理應攜手並進,合作共贏。他還關注到,中國政府在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增大投入、推出多項新舉措。對此,他表示,印度政府在2018年也推出了“國家醫療健康計劃”,還提出在全國建設1100萬個衛生廁所的“清潔印度計劃”。可見,醫療保健、教育、環境等是兩國的共同關注點。
南非大學非洲復興中心研究員謝德拉克·加托説,中國探索出了一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模式,這套模式對中國的經濟轉型、工業化和中國經濟走向全球的進程都産生了巨大影響。“我相信,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值得每一位學者認真研究,將給人們提供許多寶貴經驗”。
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帶給世界的經驗和啟發也是全方位的。辛巴威《先驅報》援引學者觀點稱,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法治、國家治理、黨建、文化振興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進步。一個推進人類文明的中國模式正在形成。“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心舞臺,這個模式將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機遇:中國市場更可期待
“中國更加開放”。德意志廣播電臺認為,在全球壞消息不斷的今天,中國兩會公佈了更加開放的政策。
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答案很清晰:機遇。
英國學者亞當·蓋瑞在歐亞未來智庫網站撰寫數篇長文指出,今年中國兩會聚焦于繼續推進中國在未來的改革開放之路,特別是針對新時代的很多挑戰,正在重新調整自身。其中,他尤為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合作的影響。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亞當·蓋瑞撰文稱,“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利益陷阱,也不是排他性的地緣政治之爭,而是在全球經濟低迷時刻促進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合作,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去發展的機遇。
美國《全球策略資訊》雜誌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也認為,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的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信號,對國際社會,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重要利好。“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從貧困、落後到發展、創新、實現工業化提供了範本。
俄羅斯衛星網也援引俄經濟專家的話指出,中國將建立長效機制,以充分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國際合作計劃和協議,“這最終將成就一大批成功的案例,它們也將成為俄中大型項目實施的樣板”。
當然,今年兩會期間,中國釋放的開放信號遠不止這些。3月15日,經過連續多天的認真審議和熱烈討論,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下簡稱《外商投資法》)。這讓國際社會,尤其是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更加充滿信心。
“這部法律表明瞭中國的開放態度。”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外商投資法》承諾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通過公平競爭參與政府採購,對其在中國境內生産的産品、提供的服務平等對待。
白俄羅斯通訊社也認為,對於國際觀察人士來説,今年兩會,最重要的或許正是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承諾。過去5年,中國減少了2/3的外國直接投資限制,並縮短了負面資産清單。這些措施受到了多國企業界的歡迎。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謝·馬斯洛夫則認為,將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列入全國人大會議議程,本身就表明中國在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投資。從一系列政策看,中國吸引外資的意願沒有改變,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在不斷增加。
中國未來將如何發展?中國將如何應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和新挑戰?今年兩會值得好好研究,細細品味。
(本報記者 李嘉寶 嚴 瑜)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