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糧食安全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如何既確保近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能守護好農民創收的“飯碗”,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表示,關鍵在於將農業生産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許為鋼看來,首先,必須守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的高標準農田,即藏糧于地。
其次,必須把農業生産的科技水準搞上去,即藏糧于技。
第三,需要把糧食安全放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考慮,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從而在保證糧食生産的同時帶動農民致富和農村進步。
2018年,農業大省河南省糧食産量達1329.8億斤,位列全國第二名,但其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卻僅排在全國第15名。如何在確保糧食産量的同時帶動更多農民更快致富,成為農業大省普遍面臨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對此提出“六個升級”的建議,即能源升級,降低耗能和排放;技術裝備升級,提升産品品質;工藝流程升級,解決食品安全、衛生、營養和口感問題;品牌文化升級,打造食品品牌效應;人才升級,提升農業人才專業素養,培養工匠精神;組織管理升級,將商業模式體系整體貫穿于一二三産業之中。
同為農業大省,四川長期面臨每人平均耕地少、機械化程度不高、規模經營難度較大的發展難題。隨著移動網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逐漸普及,“網際網路+農業”的思路迅速流行起來。
據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廣元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介紹,該村從2017年底開始探索“共用養豬”,並聯合附近各村的小農戶,借助網際網路將生豬賣到城市,截至目前,已吸引2000多戶農戶加入。
目前,李君和四川省畜牧科學院正為合作探索解決小農戶生産的“標準化”而努力。“以前農業都講規模化生産,而現代農業應是高品質生産。”李君建議,可以為小農戶生産制定相關標準,提高小農戶生産力,進而實現高品質生産。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對記者説,對農民進行職業科技培訓,能夠讓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收入。在此過程中,既可完成農業科技的推廣,也能實現農業結構的調整,讓農業效應得到有效提升。
來自甘肅隴南的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表示,2014年,隴南市成為國務院扶貧辦的電商扶貧試點,她通過經營農産品網店,將山核桃、土蜂蜜、野山菌等當地農戶生産的綠色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她還計劃利用直播平臺,將農特産品從田間地頭到裝車銷售的全過程拍攝下來,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並放心享用綠色農産品,也讓農民更加有信心。(完)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