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近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禮包”,力度空前。如何看待今年的減稅措施及其帶來的影響、如何實現減稅效果的效應更大化、財政收入承壓是否會帶來風險?新京報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在劉尚希看來,大幅度地降低稅率,是作為稅制改革的舉措,其注入的確定性、對預期的引導性,要比以前的減稅措施更有效。同時,要真正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必須要多個政策相組合,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效應。比如如果融資成本減不下來,很可能就會抵消了減稅降費的政策,所以要加快金融改革。
今年預期減稅降費2萬億元,財政收入承壓。不過,劉尚希認為,財政支出缺口是一個可控的缺口,不會“決口”,不會出現大的風險。此外,財政赤字率較2018年提高0.2個百分點可以應付減稅帶來的收入缺口。
“需要適度的財政擴張,但從目前看,當前的結構性問題並不能靠擴張就能解決了,沒有太多必要過度地使用支出擴張政策。”劉尚希説。
“是稅制改革的舉措 注入的確定性、對預期的引導性更有效 ”
新京報:如何看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有關減稅降費措施?這一力度超過你的預期了嗎?
劉尚希: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製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能從16%降到13%,降的力度確實超乎我意料之外。儘管我們以前也設想過、設計過,但是沒想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一下子能這麼大幅度地降低增值稅的稅率,這可能也超出了社會上以及市場上很多人的預期。
此次大幅度、超預期的減稅降費,毫無疑問市場會有很正面的反應。以前大家一直在説,社會負擔太重了,這次一降就超出了預期,企業的獲得感肯定大大增加。以前減稅主要是優惠政策,這次直接在稅率上降,結合了增值稅制度的完善,實際上是稅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注入的確定性、對預期的引導性,要比以前的減稅措施更有效,力度更大。
此次減稅降費,對廣大市場主體在心理上會形成一個衝擊,而這種衝擊對市場主體長期預期的生成、改善,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要真正改善預期,就要著眼于改善長期預期。大幅度地降低稅率,而且是作為稅制改革的舉措,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確定性很強、有利於長遠的舉措。既有利於當前穩增長、保就業,對宏觀經濟有積極作用,而且又有利於企業減輕負擔,增強活力。
更重要的是,企業的長期預期改善,其在投資、研發、創新等方面就會增強。尤其是,降低3個點的增值稅稅率,恰恰是落在製造業上,大家對製造業的信心就上來了。這樣一來,大量的人才、資金就可能會流入製造業,從而促進製造業的發展,至少當前製造業人才、資金流出,甚至撤出製造業的局面就會有所好轉。所以減稅降費既是短期的強心針,也是改善長期預期、具有長期效應的重大舉措。
新京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沒有實現增值稅三檔並兩檔的改革,你怎麼看?
劉尚希:增值稅三檔並兩檔是方向,但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兩檔,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以及對不同行業稅負變化造成的影響。
三檔並兩檔的必要條件,就是在並的時候,不能帶來太大的衝擊。通過這次稅率的下調,三檔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就為以後並兩檔創造了條件。斷崖式的三檔並兩檔是會製造風險、嚴重問題的。增值稅三檔稅率適用於不同行業,形成了不同的稅負格局,但相互影響,任何一檔稅率調整都會影響各個行業。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逐步調整,逐步到位,有一個漸進性的路徑,不能搞休克療法,一下就改了。
“要多個政策相組合 減稅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效應”
新京報:為激發企業活力,減稅降費目標力度明顯加大,相關配套制度是否應該跟上?
劉尚希:要真正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必須要多個政策相組合,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效應。比如説融資問題,如果融資成本減不下來,那很可能就會抵消了減稅降費的政策,只有加快金融改革,才能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金融也涉及市場定價,但政府可以通過金融的市場化改革,通過融資擔保、貨幣政策等,去調整市場的參數。比如央行的利率調了,市場的利率就會發生變化。實際上,政府也是可以去影響金融定價,如貸款利率。這些也要一些配套的政策去做。
還有跟減稅相配套的措施就是降費。社保降費,降低人力成本。現在人力的工資是沒法降的,降工資招不到人。降不了工資,但社保繳費是有政策規定的,所以政府可以調整相關政策。
另外,激發企業活力,不僅是激發企業生産經營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企業研發創新的活力。因為只有研發創新才能增強競爭力,如果只是生産經營,那就是維持現狀了。要轉型升級,提升産品附加值,就必須要創新,這其中包含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工藝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等。創新跟上去了,企業才能脫胎換骨,才能轉型升級,企業轉型升級最終的標誌就表現在産品、服務的附加值是否上來了。附加值提高了,競爭力就增強了。
所以企業創新,光是技術創新也不行,如果品牌沒有創新,産品儘管品質不錯,但消費者不認賬,那也是白費功夫。所以最重要的是得到消費者認可、市場認可,這只有創新才能實現。有了創新,企業才不會出現有點政策維持兩年,過兩年又不行了的情況,這才是真正可持續的轉型升級。
“財政支出缺口的風險可控 不會‘決口’”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裏,下調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所以大家都很關心養老金問題。
劉尚希:養老金的問題,不能靠費率去維持,應該用低費率、寬費基的辦法來解決。要是讓公眾都繳一點,負擔攤薄一點,費率低一點,這樣政府收的錢並不會減少,甚至會更多。如果維持高費率,就會把很多企業嚇跑了,或者想方設法逃費,這樣政府收到的錢可能更少。
如果能讓企業活下來,能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創業,繳費的人就多了,費基就寬了,收的錢就多了。所以這個問題,要動態地去看,不能靜態地去考慮養老金的問題。
老人越來越多,以後養老負擔越來越重,而年輕人佔比在下降,所以要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去創業。創業的人多了,才有更多的人去繳費,創業好了,才更有能力繳費。這樣把費率降下來,成本也攤薄了,以後社保繳費增加才有基礎,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説,這是一個整體、動態的設計,不能靜態地、片面地,只考慮眼前,認為費率降下來以後,將來養老金的標準就降下來,不能這麼去想,事實上也不會這樣。
新京報:今年預期減稅降費2萬億元,財政收入承壓怎麼辦?
劉尚希:財政的減收毫無疑問的,帶來了一個新的收支缺口,而支出整體是不能下降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定了,23萬億元的財政支出,增長6.5%。
財政支出保持6.5%的增幅。財政收入絕對額不一定下降,畢竟稅率減了,是減收。減收不等於財政收入會絕對地呈負增長,這就取決經濟的狀況。如果情況好轉,從制度上看是少收了,但隨著稅源、稅基的擴大,稅的收入還是會有所增長,但在增幅上,毫無疑問是下降的。財政收入的增幅下降,或者説財政收入的增幅低於支出的增幅,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缺口。
一個方法是通過擴大赤字來彌補,今年赤字率擬按2.8%來安排,比去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部分地能支撐減稅。另外央企、國有銀行上繳利潤再增加。再一個,就是把原來沉澱、長期沒用起來的資金收起來,重新加以分配使用。這些辦法,也能大體上彌補這個缺口。所以,即使財政收入的增幅低於財政支出的增幅,但支出缺口也是一個可控的缺口,不會“決口”,不會出現大的風險,不會出現財政狀況惡化,變成財政危機。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財政風險是有所擴大的,但是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之內,因為缺口是可控的,有辦法補上,所以也不用太擔心。
“目前沒有太多的必要過度地使用支出擴張政策”
新京報:如何看待今年赤字率擬按2.8%安排,而沒有達到3%的門檻?
劉尚希:吃多少藥、劑量多大要看病情,不是説非得把藥多吃一點。如果治這個病不需要這麼大的劑量,那劑量就可以小一點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只是看劑量來考慮問題,要和病情聯繫起來,要和經濟的需要聯繫起來,所以赤字率的高低是和需要相聯繫的。
如果需要赤字率提高到3%,可能就定3%。但是從現在情況來看,我認為可能是不需要到3%的,現在減稅形成有一個收入缺口,今年赤字率提高0.2個百分點,基本也能應付這個缺口了,何必又要更大的赤字,在支出方面去擴張?
其實在支出方面已經有專項債了,擴大了專項債的發行規模,實際上也能支撐地方的一些重點項目的建設,防止半拉子工程以及其産生的連鎖反應造成風險,所以這方面實際上已經考慮到了,赤字率定到2.8%就夠了。
新京報:未來赤字率有沒有可能達到或者突破3%這個門檻?
劉尚希:未來要根據具體情況,如果經濟形勢好轉了,赤字率不但不上升還有可能下滑,如果經濟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那就有可能繼續增加。
所以政府工作報告裏也提了句話——“為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要留有餘地,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間,用八分勁就夠了,不需要用十分勁,還留有餘地,如果以後有新的、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還有餘地、政策空間來應付,從策略上説,這種安排也是正確的。
新京報:目前看,減稅降費措施和目標都首先追求穩妥?
劉尚希:確實,中央提出要穩中求進,穩都不穩,可能就顧此失彼,就會出問題,那就進不了了,這種情況下反而會製造風險。所以一定要講究穩妥,穩的基礎上再去求進。
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所以政策的制定也是考慮了這些因素,方方面面綜合考慮,既要去激活企業的活力,同時要考慮宏觀整體的平穩,還要考慮風險,包括財政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等,這就是一盤棋,通盤考慮,只有這樣,政策才是穩妥的、可靠的,才有效果。
從目前看,沒有太多必要過度地使用支出擴張政策。適度擴張是需要的,過度擴張也解決不了當前的問題。當前的問題不是靠擴張能解決的,是結構性的問題。擴張能解決什麼?結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通過擴張,通過需求來拉動現有的增長,使産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問題是,現在有些産能是要淘汰的,再把這些産能拉起來,眼下增長是上來了,但是未來結構可能更加不合理,要鞏固去産能成果,就不能搞大水漫灌。否則,很多落後産能就會死灰複燃,反而不利於整個市場出清以及結構的優化。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