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之橋
要保證小微企業能夠活下去、活得好,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抓準“普惠金融”突破口,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保證小微企業能夠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援。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2018年工作時表示,2018年中國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尚未有效緩解。
目前,國內市場主體總量已超過1億戶,其中有90%左右是民營企業;在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企業遍佈中國的城鎮和鄉村,已成為吸收就業、促進市場流通、增加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但是,小微企業自身實力有限,對融資的需求特別強烈。雖然單一的企業所需資金量不是很大,可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小微企業就會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因此,要保證小微企業能夠活下去、活得好,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抓準“普惠金融”突破口,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保證小微企業能夠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援。
經過近幾年宏觀經濟調控,中國經濟運作壓力日漸增大,管理層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比較重視,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但總體效果並不理想,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已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一個“頑癥”。
小微企業之所以融資難、融資貴,首先是因為小微企業大多屬於民營企業。長期以來,民營企業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在市場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很多國有企業以及上市公司的資金仍很充沛,部分企業甚至將大量資金投入P2P理財市場。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源於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多以國資控股為主,從資金安全形度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與國企之間更容易形成“強強聯合”,小微民營企業卻往往會受到冷遇,在需要錢的時候無法及時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援。
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之所以突出,也離不開金融“去杠桿”的大環境。“去杠桿”既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以前為了推進GDP增長,金融機構往往會迎合投資的需求而隨意放大信貸量,這些錢大多流向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小微企業得到的資金盃水車薪。但在“去杠桿”過程中,對金融支援需求越緊迫的小微企業越容易遭遇金融機構的“斷供”,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經營風險。因此,在“去杠桿”的過程中,需要防止資金過多流向非實體領域,引導信貸資金更多流向小微企業。
前幾年,為了支援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管理層曾積極推進地方中小銀行、股份合作制銀行以及城市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對接,在貨幣政策的寬鬆度上也向中小銀行傾斜。但是,這種政策本身就説明,國有大銀行不屑于對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援。給予小微企業金融支援的中小銀行往往實力較弱,在與國有銀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只能靠提高存貸款利率來維持自身生存,導致小微企業向中小銀行貸款經常會出現“不理性的經濟行為”。
為了改變上述現狀,央行和銀保監會已要求國有銀行設立“普惠”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援。但由於國有銀行本身就是商業機構,向小微企業放貸的性價比較低,因此對小微企業放貸的積極性並不高,小微企業與國有銀行之間的通道並不流暢。
2018年年底,中央在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及時糾正了市場對民營經濟的輿論偏見,將小微企業定位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基礎性力量,令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不再承受歧視性待遇,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在促進就業方面,小微企業佔有天然優勢。因此,在支援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上,國有銀行要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提高普惠金融覆蓋面。小微企業活了、發展了,就業就會穩定,民眾收入就會增加,市場就會活躍,中國經濟就能保持平穩健康的運作。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