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原董事長葛華勇對有關年輕群體的消費和借貸情況十分關注。在他看來,鼓勵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大,但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年輕群體的消費和借貸特徵,全面掌握他們的徵信數據,更好發揮輿論引導、正規金融機構以及徵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年輕群體理性使用借貸服務。
曾有媒體報道:目前90後每人平均負債達到12萬元;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56%尚未開始儲蓄。2017年,90後消費金額增長迅猛,同比增長73%,增幅達70後的近兩倍。90後的貸款人中有接近47%的人産生過逾期,64%的90後借貸人群在四個平臺上同時有借款,等等。
葛華勇認為,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90後群體借貸比例較高,而儲蓄比例較低。他表示,如果不掌握90後整個的徵信記錄,相當一部分90後依靠家長支援或者用借新還舊的方法來進行消費,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就會有部分人還不起款。
葛華勇表示,在消費升級和鼓勵消費的大環境下,相當一部分年輕群體以“借錢度日”為生活方式。調研發現,少數年輕群體在自身收入水準不高的情況下,過度注重享受、品質消費,又敢於使用市場上高利率信貸産品,最終無法償還、導致個人違約,甚至出現了暴力催收、“裸貸”、跳樓等負面事件。“個人群體信用危機一旦擴大,容易産生連鎖效應,將風險向社會層面傳導,進一步危害國家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他表示。
在今年的提案中,葛華勇對少數年輕群體出現較為嚴重的借貸違約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宣傳導向問題。眾多商業機構和大眾傳媒大力宣傳和倡導“消費主義”,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和行為。部分提供信貸産品的商業機構,過分強調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但刻意回避了高利率、高違約金,金融知識欠缺的少數年輕群體難以辨識。
二是業務合規問題。隨著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網際網路公司進入金融領域開展業務,有的借貸業務過度以趨利為目的,業務風控水準有限,對客戶安全與隱私保護能力不足,並不具備普惠特質,反而會加速放大金融風險。
三是制度保障問題。一方面,很多商業機構由於缺少數據條件和完善的徵信支撐,難以識別並阻止多頭借貸、騙貸等行為,並延伸出壞賬處理難等問題;另一方面,數據大量集中在擁有數以億計用戶的頭部企業,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頭部企業並未與長尾企業建立良好的聯動機制。
如何引導年輕群體適度、合理使用借貸服務,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葛華勇對此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加強社會輿論建設,普及金融和網路安全知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理性、科學的消費習慣,借貸産品的資訊披露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引導年輕群體合理使用借貸服務。
二是鼓勵正規金融機構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普惠金融,加強對年輕群體的服務覆蓋,提升對年輕群體的服務能力。同時,發揮商業銀行自身長期以來形成的客戶風險管理機制和經驗,做好風險提示,引導年輕群體使用合規、可持續的借貸服務。
三是加強徵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服務市場體系,在確保資訊安全前提下開放相關資訊資源。推動國家數據共用交換體系建設,支援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利用公共資訊,鼓勵各類信用服務産品開發和創新,並嚴把放貸機構市場準入,一律持牌經營,最終讓有資質的放貸機構建立在真正掌握借貸人徵信記錄的前提下進行授信額度內適度的放款。借款人則在自身能夠償還的基礎上量力申請借款,以防止個人借貸過度膨脹給經濟、社會帶來負面衝擊。(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趙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