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評價表外非標等業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非標、表外等業務理論需要深化研究,不能簡單地把表外、非標、影子銀行通通視為風險本身,當作“壞孩子”。
劉尚希強調,對影子銀行應當正確評價,而不是簡單地“一棍子打死”後進行取締。儘管影子銀行在夾縫中生存,但它畢竟是一種市場的方式,為很多企業的融資提供了一種途徑。在嚴厲整頓影子銀行時,社會融資規模下降,可見這實際上是一個融資通道,不能輕易斬斷,否則會對整個經濟尤其是對依賴影子銀行的企業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可能會對宏觀經濟帶來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總經理謝衛指出,當前非銀收縮過快對實體經濟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比較大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非標資産佔比不得超過資管計劃凈資産的35%。由於此前沒有比例限制,以基金資管為例,2017年末基金子公司管理資産規模約13萬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非標資産,短期內壓縮至35%,必然會使金融機構規模被動大幅收縮。二是非標資産期限匹配的要求雖然有利於控制非銀機構的金融風險,但實際操作非標資産以長期限為主,而資管産品的需求方以短期限為主,資管機構作為金融仲介難以做到供給需求匹配,也只能被動壓縮非標規模。
謝衛強調,多年積累形成的較大存量非標規模是客觀情況,在其他融資渠道不能同步跟上的情況下,非銀部門資産的急劇收縮必然造成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正常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企業部門被動降杠桿過快、信用違約事件增加,對經濟的整體穩健運作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影子銀行、金融科技等非正規金融部門的出現,滿足了實體經濟供求兩方需求,實際支援了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監管全覆蓋非常必要,但也需考慮監管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能為了控制金融風險而造成更大的金融風險。
監管從未“一棍子打死”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肖遠企此前表示,整頓通道業務從來都不存在“一刀切”,而是重點“精準打擊”高風險業務。過去兩年,監管部門對於通道業務等交叉金融業務,主要是有針對性的“精準打擊”,而不是採取“一刀切”的辦法進行強監管,重點整治兩類通道業務:一是針對助推資金“脫實向虛”的金融業務;二是針對違法違規、擾亂市場秩序的通道業務進行整頓。據銀保監會初步統計,兩年來這類高風險資産規模共縮減約12萬億元。通道類信託業務和其他資管産品也出現凈減少。
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表示,資管新規從來就沒有“一棍子打死”影子銀行,沒有禁止非標投資,而是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投資的實際情況,允許公募資管産品投資非標資産,但投資非標應當期限匹配,不得多層嵌套,符合金融監管部門對非標的監管要求。
陶玲稱,儘管如此,市場還是會感到“痛”,過渡期內非標回表也面臨壓力,下一步央行將會有三方面的解決措施:一是幫助銀行補充資本,完善MPA考核,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觀察和調整;二是央行正制定標準化債權資産的認定規則,會在存量非標轉標等方面妥善處理;三是發改委正在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制定政府出資産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將明確理財資金如何投資這類長期限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王景武強調,雖然現在形勢有一些變化,但在資管新規實施過程中,仍要保持定力,把握節奏和力度。
防範風險跨市場傳導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應適當管理影子銀行的增速和發展節奏,既要避免影子銀行失控後的高速發展,成為實體經濟杠桿水準上升的加速器;又要保持其合理增長,成為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有力構成部分。
為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謝衛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進一步完善立法,確保相關規定的一致性。資管新規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在立法上需加快跟進配套。對於資管新規和上位法規定不完全一致等類似問題,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梳理並做好銜接。
第二,做好配套安排,降低對實體經濟衝擊。建議充分考慮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承受能力,研究評估適當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可行性。建議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探索設立非標資産轉化為標準化資産的評級、估值和交易等官方標準等。
第三,加強監管協調,儘快實現監管一致。資管新規作為行業的重要頂層設計,在我國目前分業監管環境下,監管機構間應進一步加強監管協調,對不同機構的同類業務、同種産品應逐漸統一監管標準,逐步減少直至消除監管套利,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
民進中央《關於解決當前金融風險突出問題的提案》提出,資管行業轉型切忌“一刀切”式的休克療法,須做到循序漸進、疏堵結合。要持續、規範有序進行統一的大資管監管,防範風險跨市場傳導,通過資管體系改革實現更好的民間財富管理並服務好實體經濟。
在一位金融機構資深研究人士看來,國內資管機構目前很大程度上扮演了“銀行的影子”,本質上是一種融資工具。資管新規對資管行業的“改造”,是將這種“銀行的影子”功能轉變為“資産配置”為主的功能。其背後的核心問題是,資管機構的歷史角色問題及融資格局的發展階段。因此,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也面臨一個問題,即到底延長多久,這取決於我國融資格局何時能走出目前的階段。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正式發佈的資管新規,其過渡期已經由徵求意見稿階段的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