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電力交易有其特殊性,除了交易,還要考慮電網的安全、調度等。交易中心的成立,意味著新電改多了一塊“陣地”,但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經驗還需不斷探索與積累
“對於發電用戶等市場主體來説,參與市場化交易還是個新鮮事,大家都不熟悉。”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交易處副處長湯洪海告訴記者,原來電力交易都以落實國家計劃為主,執行目錄電價。成立交易中心後,服務的市場主體迅速增加,交易環節也更為複雜。
從1張到702張結算單的變化
“原來一筆交易就一個電價,出1張結算單,如今僅在銀東直流的一次跨區交易中就産生了702張結算單。”雖然成立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後,工作人員從原來國家電網的一個部門10余個員工增加到30多人,但是由於工作量成幾何級數增長,熬夜和加班反而成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結算處處長李增彬和同事們的家常便飯。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作為電力市場的運營主體,主要負責跨區跨省電力市場的建設和運營,負責落實國家計劃、地方政府間協議,開展市場化跨區跨省交易,促進清潔能源大範圍消納。雖然交易中心的成立,意味著新電改多了一塊“陣地”,員工大多來自電力相關專業,工作經驗豐富,但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經驗還需不斷探索與積累。
在很多人看來,新成立的北京、廣州兩個電力交易中心的作用相當於上交所和深交所。對此,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副主任胡衛東強調説:“電力交易相對股票交易來説有其特殊性,除了交易,還要考慮電網的安全、調度等,我們還在探索之中。”
以交易中心組建後開展的首次市場化跨區跨省交易為例,山東30家電力用戶和西北地區824家發電企業,通過銀東直流開展直接交易,交易先後經歷了公告發佈、交易申報、無約束出清、安全校核、結果發佈5個環節,相隔數千里的近千家市場主體在一天內達成交易電量90億千瓦時。其中,通過雙邊協商交易達成40億千瓦時,通過集中競價交易達成50億千瓦時。這也是我國電力用戶首次大規模通過跨區輸電通道與發電企業達成的直接交易。
“進行電力交易必須要有平臺和場所,否則電力市場化改革很難落地。對於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來説,交易中心提供自由交易的平臺,對於盤活社會資本,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推動作用。”國網能源研究院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馬莉説。
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成立以後,國家電網公司積極探索改革實施路徑,經營區域內24家省級公司在地方政府指導下成立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基本完成交易機構組建。今年上半年,兩級交易平臺共組織市場化交易電量4822億千瓦時,其中,大用戶直接交易396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超過2倍,節約用戶購電成本184億元。這充分體現了國家電網公司積極支援改革、擁護改革的態度。
企業用電成本大幅降低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成立時間不長,但是通過摸索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增強跨區跨省送電、擴大市場化交易規模、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方面都有一定突破。
“企業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發電企業,碰上大的交易,諮詢電話都接不過來。”胡衛東告訴記者,現在所有跨區交易均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平臺組織完成,直接面向發電企業,使得各類交易組織規範、高效,交易過程也更加透明,交易結果市場執行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在諸多利好下,平臺已吸引約2000家發電企業參與交易。
胡衛東介紹:“4月底,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交易平臺組織開展的汛期西南水電外送集中交易,首次實現了‘藏電進京’。達成交易電量244億千瓦時。四川232家、西藏3家水電企業參與交易有效減少了西南地區棄水。”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共組織跨區跨省送電2460億千瓦時。其中,落實國家計劃跨區跨省送電2102億千瓦時,以組織大水電基地的電能外送為主。組織開展各類跨區跨省市場化交易25筆,成交電量358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271億千瓦時,佔比超過75%,促進了清潔能源更大範圍消納。
“作為用電企業,當然最關心的還是價格,通過電力交易中心這個平臺,企業在市場化交易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參與銀東直流跨區電力用戶直接交易的一家山東企業負責人感嘆説。
數據顯示,通過銀東直流交易,山東電力用戶購電價格平均降低約0.065元/千瓦時,共降低購電成本5.4億元。可減少山東當地燃煤機組排放二氧化碳696萬噸、二氧化硫20萬噸。
記者翻看交易資訊發現,對於發電企業,同樣是一大利好,在銀東直流交易中,西北地區中標發電企業利用小時數可提高100小時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參與交易的發電企業中多達482家太陽能發電企業和272家風電企業,成交電量中20%為西北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使東部用戶享受到西部清潔、經濟的電能。
胡衛東表示,這是促進形成市場化跨區跨省交易機制的重要探索,首次實現了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在跨區層面直接見面,促進了市場主體的多方共贏,通過市場化跨區跨省交易,電力用戶降低了購電成本,發電企業提高了發電利用小時,購電地區實現了本地的節能減排。
此外,在積極組織跨區跨省市場化交易的同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還積極開展了電力市場運營規則研究,內部規章制度建設,深化交易平臺應用,建立交易平臺統一資訊發佈機制等工作。
市場規則機制亟須跟進
萬事開頭難。由於新電改剛剛起步,相關配套政策、具體操作措施尚不完善,無論是管理者還是交易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的運作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在成立初期的交易中,有市場主體不熟悉交易規則,出現了不理性報價或者錯誤報價的情況。”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處李竹説,很多企業都是第一次在中心交易,加強市場主體的培育也是交易中心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避免用戶誤操作,對電力交易的順利開展産生影響,中心工作人員工作中的一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回復市場主體的諮詢上,培訓用戶成為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前期的一項重要工作。
規範交易僅僅是交易中心遇到的其中一個問題。“當前國內電力需求增長趨勢放緩,新能源裝機增長較快,因此各省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幅度較大,省外購電意願不強。”胡衛東坦言,部分購電省限制外購電規模,電力用戶不能自由選擇參與跨區跨省交易,制約了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和交易規模擴展。比如,在汛期西南水電外送集中交易中,購電省存在不願多申報購電的現象。
馬莉認為,省間市場壁壘制約了清潔能源消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需要通過機制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本來交易中心就是改革的産物之一,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逐步研究和探索。”採訪中,談起交易中心這段時間碰到的問題,胡衛東表示,作為一個電力交易載體,需要國家相關電改配套政策不斷完善。
在應急保障和市場風險防範方面,馬莉則認為,應當超前研究制訂市場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方案,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和市場有序運作。規範市場準入和退出管理,合理設定市場波動准許空間,有效控制市場運營風險。逐步建立健全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和保證金制度,加強市場主體誠信建設,規範市場秩序。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