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以資訊技術革命為先導,生物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空間利用和海洋開發技術等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對生産生活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
在這份綱領性文件中,廣東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産業新體系。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水準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成産業新體系,三次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當前廣東距離有全球競爭力的産業新體系還有多遠?廣東的産業發展有哪些創新的亮點,又存在怎樣的創新難點?要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廣東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從何處發力?
帶著這些問題,南方日報記者深入産業一線,探訪企業,採訪專家,對話主管部門,近距離觀察和呈現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地情況並建言獻策,即日起推出“觀察團:産業一線看創新”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廣東智迪科技公司的生産線上,一支支機械臂規律地揮舞,迅速將一個個鍵盤裝好。
已過而立之年的桂春海,當年技校畢業後成為一名生産線普工。公司換了新生産線後,他非但沒有失業,反而有了新崗位和新任務——維護和管理機器臂。
與眾多廣東製造業企業一樣,智迪科技近年在生産中廣泛地應用機器人。2015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保有量4.1萬台、增長78.4%,僅新增需求就佔全國的1/4。而廣東機器人製造企業已達159家,粵産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超過4000台。
廣東近年大力實施智慧製造戰略,製造業相繼出現三大創新性變革:一是廣東製造業企業生産方式創新,機器人和高端數控機床應用高速增長;二是應用激增推動智慧製造企業增資擴産迅猛,産品創新加快;三是製造業生産模式創新,從“機器換人”到“人機共存。”
現象
機器人應用熱潮在全省涌動
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相繼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高端製造回流。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中低端製造業産業及資本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廣東製造面臨“雙向擠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廣東電子資訊産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完善。智慧製造發展有支撐、有市場,與傳統製造業企業轉型需求一拍即合。
智迪科技正是此類企業的典型。公司工廠裏,1台六軸AAB機械臂1次抓起104個鍵帽,轉動方向,迅速嵌進下方的鍵盤,1個鍵盤的注塑、組裝穩定完工,共耗時19秒。而在過去,1條生産線5分鐘才能裝好一個鍵盤。“機械臂節省80%人力成本,生産效率提升5倍。”智迪科技總經理黎柏松説,目前該公司僅鍵盤生産車間自動化率就超過80%。
在格力珠海鈑金車間,5台機械臂整齊排列,各司其職。相關負責人説,格力要用3至5年的時間打造“無人工廠”。格力模具分廠相關負責人透露:“應用機器人後,平均每名工人操作4台機器,每人平均年産值100萬元,比國內平均産值高1倍。”
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2014年9月在全國率先啟動機器人應用計劃,政府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支援企業機器人應用。東莞長盈精密技術公司建設首家“無人工廠”,首期安裝1000個機械臂,通過遠端軟體系統進行管控,可將員工數量降低九成。截至2015年底,東莞企業申報“機器換人”項目1262個,總投資超100億元。東莞電子資訊工業應用機器人後,産值增加800多億元,增速比全市工業行業平均水準高8.1個百分點。
機器人應用熱潮甚至涌到粵東西北。在廣州(清遠)産業轉移工業園,華新達公司第一條純凈水生産線投産。2米高的機械臂下,運輸線源源不斷地運來水瓶,機械臂吸附觸手一下一上,1秒鐘就把整箱水裝好。該公司總經理歐陽育健説:“新生産線比老生産線節省四分之一人力,一個小時可生産4萬多瓶純凈水。”
據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統計,我國已連續2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廣東佔全國1/3市場份額。隨著機器人技術日益成熟,機器人應用成本和技術難度大幅下降,但投資回收週期卻不斷縮短,我省將有更多企業應用機器人。預計2017年末,全省約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將應用機器人。
省經信委預測,到2020年末,廣東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到30萬台以上,比2015年至少增加25萬台。
逐勢
粵産機器人正實現規模化生産
在當前機器人應用領域,國外機器人佔領汽車製造行業,廣東機器人應用於一般工業領域。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産業起步早,技術成熟,已形成完整産業鏈和配套體系。而我省機器人産業起步較晚,規模小,技術和研發製造能力尚待提高,尚未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廣東智慧製造在創新能力、産品品質、品牌和産業結構方面,均與世界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
可喜的是,本土機器人應用市場在迅速成長。2015年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29.12萬台,其中我國新增需求量約7.28萬台,佔全球25%;而廣東新增需求量約1.82萬台,佔全國的25%。
專家指出,廣東應抓住機遇,加快實現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轉變、廣東速度向廣東品質的轉變,廣東産品向廣東品牌的轉變。
近日,美的集團對外宣佈,通過自願要約以每股115歐元的價格收購世界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國庫卡集團所有股份。該價格較5月17日收盤價溢價36.2%,美的共投入292億元,其公報説:“要借助庫卡在生産製造及供應鏈的技術優勢來提高生産效率,尋求機會開發定制的家庭及服務機器人等産品線,合力拓展未來的服務機器人市場。”這是廣東智慧製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技術升級的主觀需求和應用市場的客觀井噴,共同催生廣東智慧製造裝備企業增資擴産。
在第119屆廣交會上,廣州數控一台可360度旋轉進行自動焊接的機器人吸引了不少外國採購商的眼球。這種焊接機器人每套售價3萬美元,2015年出口額達8150萬美元。廣州數控國際部銷售經理潘耀佳説:“今年要和日本人搶生意。”
廣州數控依託自主創新,掌握了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的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年産銷數控系統佔國內同類産品市場半壁江山。
一批廣東機器人製造企業正逐步形成規模化的生産能力。廣東嘉騰機器人公司實現無人物流的最佳方案解決商之一;固高科技自主研發的可編程自動化控制器産品與系統,綜合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科達機電成為國內唯一可提供陶瓷、石材和墻材整廠整線工程的生産廠家……
廣東各地還廣泛引進具有技術優勢的外資投資,以培育本土製造産業的創新能力。
順德是全省首個機器人産業發展示範區,一口氣把全球工業機器人製造“四大巨頭”收入囊中:瑞士ABB與利迅達開展技術合作,德國庫卡在中德工業服務區建設工程中心,日本川崎重工與隆深合作設立機器人培訓中心,安川電機機器人投資10億元與美的開發電機機器人項目。
目標
突破核心技術夯實創新基礎
面對製造業出現的三大創新性變革,廣東從2015年開始將智慧製造作為製造業發展的重心。
廣東省政府相繼出臺了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智慧製造發展規劃、機器人産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等重大政策文件。力求3年投入9400億元,使50%以上的工業企業全面完成技術改造,推動我省製造業向自動化、智慧化、高端化邁進。要將我省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機器人製造業重要基地和全國機器人示範應用先行省。
我省工業機器人規模在快速壯大。2015年全省工業機器人保有量4.1萬台、增長78.4%,佔全國18.8%。全省機器人製造企業159家,粵産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4000台左右。
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市已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機器人示範區。廣州新黃埔區的數控機床産業、單體工業機器人及其成套系統快速發展;東莞松山湖高新區依託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和松山湖機器人産業孵化基地建設初見成效;順德高新區以華南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為平臺,工業機器人在重點行業的示範應用深入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初步形成,珠江西岸製造業2015年實現增加值2623.9億元,增長14.2%;投資額1165.5億元,增長56.8%。
省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利潤1817.13億元,增長14.7%。先進製造業實現利潤3462.10億元,增長11.3%。上述兩大類行業利潤增幅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準6.5%和3.1%。到2016年一季度,廣東裝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613.83億元,同比增長10.9%。
當然,廣東智慧製造在關鍵技術、核心部件方面對外依存度高,目前還缺乏核心競爭力。
為此,廣東省智慧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指出,廣東到2025年要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廣東要在2025年建成全國智慧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慧製造産業集聚區。
為突破智慧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研發難題,廣東正在以廣州、深圳為軸,重點建設新型創新平臺。
記者從省經信委獲悉,下一步將在機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勞動強度大的3C和紡織物流行業,危險程度高的國防軍工民爆行業,以及産品生産環節潔凈度要求高的制藥、半導體、食品等行業,扶持粵企開展自主品牌機器人和智慧裝備的應用示範和系統整合服務。
■産業觀察
廣東“智造”開創“人機共存”新模式
推動低端勞動力向新型産業技術工人轉變
隨著機器人在工業生産中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一線工人擔憂:“機器換人”是否意味著工人要下崗。
將減少重復繁重勞動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今年發佈的《資本有機構成變動新趨勢報告》指出,機器人應用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機器人應用將推動低端勞動力向新型産業技術工人轉變。企業應用機器人,一方面減少了危險作業、重復繁重勞動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增加了研發、應用、銷售和維修等就業崗位。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認為,未來將有更多普通工人轉移到服務業就業,預計工業企業用工每年將減少約90萬人,但服務業吸納就業量每年將增加約105萬人,總就業量每年增加15萬人。
深圳賽意法微電子公司從事半導體積體電路封裝測試,近年實施機器人應用後,平均應用5—6台機器人就增加1—2個技術服務崗位。目前年産積體電路近100億隻,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之一。
省人社廳就業局在調查中發現兩個現象:
一是2015年前三季度中,全省製造業企業崗位平均每季減少22.54萬人,但製造業服務化推動了第三産業平均每季增加25.18萬人的崗位。(另據調查顯示,廣東應用了機器人的企業普工總數減少了19.3%,而技工總數則增加了16.9%)
二是機器人應用減少了單位産值的用工人數,提高了每人平均薪酬待遇,用工缺口和員工流失情況持續改善。2015年前三季度2萬家企業平均員工缺口38人,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其中機器人應用對普工缺口改善更為明顯,缺口比重下降3.1個百分點。員工流失率為13.3%,下降1.9個百分點。平均每台(套)機器人設備可以代替約6.5名工人,大部分企業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10%—30%。
人是生産過程的核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技術專家李培根也不贊成“機器換人”會導致工人下崗之説,他認為廣東企業該做的是提升工人的創新能力和使用裝備的技能,圍繞一線工人應用機器人。
“人是生産的核心,機器人只是輔助工人生産的工具。”李培根説,在非常強調自動化的德國製造業車間裏,機器人技術已經不斷升級,但是機器人所承擔的職責依然只是運輸及相關協作。生産過程中人始終是核心,機器人需要做的是幫助工人完成簡單的重復勞動或者像物流運輸這種重體力活,從而提升效率,而非代替人,德國企業並不倡導“全自動化”。
如何提升工人的創新能力呢?答案是在機器人能應付基本的製造工序後,讓工人自行尋找工作興趣。他舉例,製造精密研削切割設備的日本迪思科科技有限公司在實施機器人應用後,推出一項新規:工人可以根據工作自主選擇自己的強項,以及想從事的項目。即便在製造業發達的廣東的工廠裏,這都是難以想像的。而這個很可能是未來廣東製造業實施機器人應用後,將經歷的過程。
李培根還表示,汽車衝壓、焊接、3C裝備等行業適合推廣機器人應用。但是智慧裝備唱主角的行業,比如紡織、木工等則不一定需要機器人。
廣東機器人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張憲民認為,在“世界工廠”珠三角,“人機共存”是比完全用機器人取代工人更優的選擇。
他舉例説,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製造業曾經追求過使用全機器人生産,希望盡可能地提高效率。但是,最終這項嘗試沒有成功,人還是生産一線的主角。只不過是人類不再從事枯燥的重復勞作和危險、有害的工種,把這些工作交給機器人。
張憲民提出,目前,德國是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採取的正是“人機共存”的生産模式。廣東應該參考德國的模式,根據自身産業特點,把適合人類的工作交給人類,把適合機器人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記者蘇力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