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天性就是流動,要全面激活社會資本,打通民間投資的最後一奈米,關鍵還在於統一市場準入,創造平等投資機會。為民間投資“鬆綁”,就必須打破阻礙民間投資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破門”的關鍵在於政府主動“開門”,消除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同時也要為民間投資設置更多路標,打通更多渠道。
讓民間投資更活躍,亟需——
請你打開“三重門”
本報記者 袁華明
無論是促進民間投資的“36條”還是“新36條”,再到推動PPP項目,政策給了不少,但是民間投資的潛能仍未能充分釋放。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民間投資的問題也同樣存在。
在浙江打造民營經濟標桿省的過程中,如何為民間投資破除“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這幾扇“門”?如何拆除民間投資路上的各類“路障”?如何為民間投資開通更多融資渠道?這些問題都亟待破解。
開啟大門不容易
從全國來看,民間投資下滑已引起各界的關注。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政策為民間投資“鬆綁”,包括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土地使用等方面對非公企業和其他企業實施“國民待遇”。加上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按理説民間投資應該“井噴”。但今年以來的下滑勢頭意味著背後有深層次原因。
浙江省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説,很多壟斷性領域依然壟斷,少數壟斷領域看起來被打破,一些領域開而不放,民間資本仍然難以進入。“例如,雖然在一些領域積極推動PPP模式,但是很多好的項目被國企壟斷,一些不盈利或難以盈利的項目才拿出來向民企開放。”“我不是放開了嗎?你可以投啊。”實際上這些項目大多難以盈利,影響了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熱情。
更有民企吐槽,有些PPP項目要麼是為國企量身定制的,要麼就是短期內賺不到錢或者盈利週期非常長的項目。市域鐵路、高速公路以及軌道交通等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浙江民企一直有較高的投資熱情,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這部分投資大多來自於資本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對中小企業來説民間投資的機會並不多。大型民企的資本、資源較多,對於短期內回報不高的項目也會做一些投資,但是中小民企往往不敢投也投不了,更擔心投資失敗的風險。
專家指出,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需求不足、産能過剩、成本攀高、出廠價跌,很多民企都受到巨大衝擊,加上個別領域政策明確放開但民企仍難以進入,導致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政策有很多顧慮,民間資本對外部投資持等待、觀望、徘徊態度。
破解之道,在於打開民間投資的“三重門”——“玻璃門”、“彈簧門”、 “旋轉門”。
浙江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6789”,就是繳納了60%左右的稅收,創造了70%左右的GDP,貢獻了80%左右的外貿出口,提供了90%左右的就業機會。可以説,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制勝法寶,是浙江對外的金字招牌,是浙江人民的財富源泉。
浙江民間投資的熱情一直很高,我省也較早出臺了《關於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若干意見》等鼓勵、支援、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近年來在行政審批制度、商事登記制度、地方金融體制以及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推出了許多重大改革舉措,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今年我省還在諸暨探索投融資改革。在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浙江省諸暨市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獲審議通過,並由省政府發佈實施。全面激活社會資本,必須統一市場準入,創造平等投資機會,在一些重點領域創造條件、敞開大門、發出“請柬”,讓社會資本更方便、更有效地進入。《方案》提出深入推進擴大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領域改革試點,將改革擴大到文化、體育、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投資教育、文化、體育、健康醫療服務産業等發展。
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有關專家指出,新常態下的投資環境、結構都和當年不一樣,但是受産能過剩、“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房地産去庫存以及民企自身債務問題等因素的影響,民間投資增速調整是發展階段的必然轉換。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需要破“門”開“路”,為民間投資鋪就更寬敞的通道。
拆除路障設路標
民間投資的“路障”其實還有不少,有些“路障”甚至是相關政策出臺後還繼續存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和“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等突出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民間投資的障礙。“開三門”、“搬三山”,就是要讓民企與國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更要在大項目上,給民資同樣的機會。
其實,要掃清民間投資發展的路障也並不難,國務院最近關於“放管服”的政策已經説得很清楚——簡政放權,該放的都放掉;加強監管,該管的管起來,特別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優化服務,提高辦事效率。這意味著必須要拆除民間投資的“路障”,多設發展的“路標”。
我省一家民營企業在並購某國企後,發現處處受阻。由於體制機制的不同,並購後該企業甚至不能決定被收購企業高管的年薪,在項目申報方面也遭遇了政策性銀行的重重審查關卡。這家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有關事項已在對接中,希望低調處理。
並非個案。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即便吃點虧,只要最後事情辦成了大多不願聲張,低調務實是他們的個性。
這些年,浙江也在努力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打造“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速度最快、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省份的目標,浙江通過“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來推動行政審批、投資審批等各領域改革,為民間投資掃清了審批流程的障礙。比如,浙江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率先推出了“五證合一”,目前已確定將在全國推廣。
有浙江民企將“四張清單一張網”比作是“清晰的路標”,在簡政放權之後,政府的權力、辦事的流程都一一列明,一目了然。“民營企業要投資,一張圖可以看懂流程,簡單明瞭。”
省委省政府還提出發揚“店小二”精神,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支援和保姆式、專家型服務,讓每一位民營企業家都能安心投資、順心辦事、舒心創業。
在“店小二”服務方面,浙江也有不少探索,尤其在一些特色小鎮,政府部門的精準優質服務確實對民間投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記者在杭州夢想小鎮、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等處了解到,地方政府設立的審批服務部門都有一套簡單明瞭的流程,還會對企業進行全流程的服務。位於夢想小鎮的創客虞洋説:“我們在一個最好的年代創業,對創業者來説我們只負責茁壯成長,而政府部門負責陽光雨露。”他已在一些地方開出了分公司,打算擴大投資,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
政府“拆路障、設路標”,民企投資的意願就有所提高。國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乃科曾在歐洲經商多年,2003年左右回國投資。他説,海外僑商回來投資的需求強烈,希望政府能給予精準引導,給予更多的支援和幫助,一些兼顧社會效益的好項目也樂意進駐。
搭建通道融資順
民間投資需要“彈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張超認為,民間投資“彈藥”不足。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民間投資,彈藥就是“錢”。他認為,現在民間投資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投資“擠出效應”偏大。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民營企業的“老大難”問題。一方面是民企較為普遍地存在“短貸長投”現象,另一方面則是銀行惜貸、壓貸、抽貸現象仍然存在,這對民企擴大投資形成了很大制約。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以溫州為例,不少企業都有“短貸長投”的現象,給企業資金造成了較大的壓力,甚至出現在轉貸不成功的情況下資金鏈斷裂的現象。事實上,只要是有點規模的民間投資,都有較長的週期,“長投”在所難免,那麼中短期的貸款週期有時就成了民間投資的“生死符”,民企經不起銀行抽貸、斷貸,因此在投資貸款時民企顯得格外小心翼翼。
銀行需要防控金融風險,但簡單粗暴的抽貸、斷貸也給企業的投資造成不利影響。省內一位中等規模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周先生説,自己做的是紡織業,自認為要轉型,結果投了一個項目之後,險些被“套牢”,就是因為銀行在轉貸時突然抽貸,而當時投資的這個新項目發展很好。
讓民間資本進入更順暢,我省積極搭建了多種金融通道,特別是民營銀行的設立,為緩解融資難帶來了新的機遇。溫州民商銀行各項存款餘額12.9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2.65億元,不良貸款為零;到去年底,實現凈利潤1018萬元,是同批試點民營銀行中第一家實現盈利的。對於民間投資,民營銀行更有優勢,靈活的審批機制和風控機制,對擴大投資的民企來説是利好。
“如果政府的各種基金我們也能分一杯羹,對我們來説也可以緩解融資方面的壓力。”在採訪一些企業時,海寧一位企業家説民企和政府之間的資訊還是有很多不對稱的地方,政府好心設立的各種基金,民企可能不知道或者不全知道,不知道的當然就會錯過機會。“圈子裏有人拿到了這種基金,我們有時除了羨慕他消息靈通之外也沒有別的想法了。”
杭州浮山越水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杭紫説:“浙江的投資環境還不錯,對於民企來説,如果自身有亮點、賣點,融資就要相對容易些,除了銀行融資還可以試著找投資機構來實現融資目的。”
除了常規融資,有些時候民間投資對政府明文規定的補貼感到無奈,吃不準這些補貼是否該算到收益裏。光伏企業從業者都知道,單靠市場規律,當前仍難以承受虧損之重,而這又是投資較大的行業。我國對光伏發電實行政策性補貼,如果企業不能及時從政府手裏拿到補貼款,對企業而言就會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按規定來計算,已有相當大的一筆錢還沒從政府手裏拿到。有企業表示,國家和地方出臺的一些鼓勵政策還不能落到位,勢必會打擊相關部分投資的熱情。
省發改委負責人在解讀我省有關投融資改革的方案時特別提到,要把原來的“行政化補貼”變為“市場化投資”,也就是説原來以補助、獎勵、貼息等形式直接撥付給企業的資金,現在變成了政府以股權投資,與企業共用收益、共擔風險。
有專家表示,當前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的確讓民企投資有了些擔心和猶豫不決。為盡力緩解民企的疑慮,政府要為民間投資服務好“最後一奈米”,我省正在加大財稅、價格、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援力度,就是一種不錯的引導方式。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