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準確把握經濟新常態的深刻內涵

  • 發佈時間:2016-05-16 18:13: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馬書平 周繼堅)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發展一季度交出GDP同比增長6.7%的答卷,顯示我國經濟運作總體態勢符合預期,但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權威人士指出,我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追求品質和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這個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需要我們準確地理解和把握。

  “不畏浮雲遮望眼。”正確研判形勢是科學決策的前提。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經濟走勢“唱衰”者有之,認為即將“U型反彈”者有之。眾聲喧嘩之際,唯有透過表像抓住本質,找準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才能做出正確戰略判斷,提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之“新”,在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準確理解新常態的內涵。當前經濟雖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總體在企穩向好。一方面,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市場風險點增多,依靠投資拉動慣性猶存。另一方面,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部署,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較好開局。當前進行的結構性減稅,正在有效減輕企業和居民的負擔,加快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長遠來看,我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經濟運作態勢總體平穩,既不會出現強勁的反彈,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失速,但推動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的壓力加大。

  準確理解新常態,不能戴“有色眼鏡”。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對此,要保持戰略定力、科學研判,做到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對經濟運作中取得的成績和發現的問題,既不盲目樂觀,也不悲觀失望。要高度重視、冷靜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針對性採取措施,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所以,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不必驚慌失措。要力戒頭腦發熱、主觀臆斷,而應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實現新跨越,帶動新發展。“L型”是一個階段,有它內在的發展過程。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的格局會逐步得到改變,各種政策工具會確保經濟在中高速上運作,這種中高速是內在品質提升的中高速。權威人士把脈説,L型走勢下消費將引領“中國製造”新風潮。中國製造會唱響中國聲音,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準確理解新常態,要避免“不求甚解”。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能什麼都往裏面裝。要聚焦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善於謀劃,築牢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突出落實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通過穩定政策來穩定社會預期。要客觀分析經濟運作中的“頑疾”和“病根”,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標本兼治。要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全面落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摒棄短期刺激的做法,打破“以增速論英雄”的陳舊政績觀,避免“大水漫灌”、打“強心針”。

  準確理解新常態,要防止當“擋箭牌”。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更要善於擔當。要通過加強學習改進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本領。要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問計於民,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積極性,使經濟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要把握好工作的度,既避免“用力不夠”,又防止“下藥過猛”,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制約經濟發展的要害對症下藥,找準創新驅動的著力點精準發力。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起步“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各級領導幹部要準確理解新常態的內涵,號準經濟發展的脈搏,匯聚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精神勁頭。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