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
- 發佈時間:2016-05-16 09:31:5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5月9日,權威人士再度現身《人民日報》發聲,表達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不搞刺激的決心。應該説,這番發言是對中國經濟的利好。但在這番發聲之後,股市卻下跌,這説明什麼?
首先,股市的下跌並不説明股市不買權威人士的賬。股價是股民對多方面因素預測並採取行動的綜合結果。由於股市所包含的資訊體量過於龐大,作為個體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搞清楚股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有些因素是潛在的,暫時不會被發覺;有些因素表面上似乎明顯地影響了股價,但那也許只是巧合,它們的實際影響也許不如看起來的那麼大。所以,權威人士的發聲,任何個體都難判斷它被其他哪些因素對衝,或者,它對衝了哪些因素。
比如,權威人士去杠桿的表態,是對股價的促跌因素嗎?很難説。這要看如何理解去杠桿。如果去杠桿是指管制股市融資,它是促跌的;但如果是指堅決不放水,它又是改善中國經濟前景的信號。
這不是説既然股價非個體所能掌控,那麼股市投資完全不應預測。每一個個體肯定會盡可能地利用他所獲得的資訊,而正是因為每一個個體都利用自身的資訊,才匯成股市對經濟的晴雨錶功能。如果每個個體都不作為,股市也就不存在。
其次,權威人士的發聲,是否會得到落實、會得到什麼樣的落實,也不是股民馬上就能判斷的。以過去幾年來説,政府一再表達穩健貨幣的決心,但問題是,連何為“穩健貨幣”,都在不斷修改定義,那麼股市如何預期呢?進而言之,整個經濟中的人們如何預期呢?人們應該按照“穩健”的表面意思來預期嗎?但誰能説清它的表面意思是什麼?
這次權威人士表示“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希望權威人士這次決不放水的表態,能夠真正體現出“穩健”來。
另外,體制的慣性,對權威人士的表態可能會是一個對衝。比如,地方政府龐大的投資攤子,要繼續維持的話,就得需要更多印鈔或者收稅。又比如,營改增真的能做到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嗎?營業稅從地稅轉為國稅以後,由於徵管程度的差異而導致的企業稅負加重,企業去哪兒喊冤?
權威人士的發聲,表明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仍然有很多。問題是如何克服那些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