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活好了 信心足了

  • 發佈時間:2016-05-16 03:28: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賴永峰 劉 興

  崇山峻嶺間,全長112公里的江西尋烏至全南高速公路宛若玉帶。一輛輛載滿土特産的車輛從這裡駛出,延伸著尋烏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

  去年10月,尋全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大大縮短了尋烏至江西贛州市中心城區和福建、廣東等地的時空距離,成為尋烏蝶變的生動注腳之一。

  作為贛南中央蘇區縣之一的尋烏,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重大貢獻,毛澤東同志的《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就是在此著就。戰爭的創傷、地理環境的限制等諸多因素,曾讓這片紅色沃土經濟發展水準遠低於全國、江西省和贛州市平均水準。

  近年來,扶貧雨露滋潤紅土。走進尋烏,記者發現,尋烏的聲音響了、步子快了。秉承唯實競先、敢於擔當的優良傳統,這個邊遠山區縣正以前有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進行著一場全面小康的新長征。

  鄉村在變美、産業在變強、百姓在變富……共奔小康的生動畫幅在這裡展開,振興發展的歡歌笑語在這裡響起。

  水電路氣房 樣樣都加強

  尋烏山地連綿,大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資源匱乏、交通不便。

  當地群眾之前的生活狀況,有民謠説得生動:“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九分石頭一分地,能做幾多吃幾多……”

  現在,再去尋烏看看,曾經的惆悵已被這裡發生的巨變驅散。

  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出。尋烏縣三標鄉黃陂村村民華德斌高興地説:“再也不像以前,洗把臉還要到幾百米外的大河裏!”吃水靠肩挑,燒火做飯愁,曾是尋烏農民缺水生活的真實寫照。隨著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大力實施,水利部門從山上引山泉水進管網,直通到戶,村民們喝上了乾淨水、放心水。

  飲水難成為往事,低電壓也一去不復返。坐在空調房吹著涼風,尋烏縣晨光鎮嶺背村種果大戶古慶林滿臉愜意:“現在城裏人有啥電器我也有。”以前,村裏電壓低,村民抽水煮飯必須錯開時間。實施電網改造後,老古家立馬添置了空調和冰箱,家裏電器全開都不會跳閘。

  “晴天出門滿天飛塵,雨天出行兩腳灌泥,生産資料運不進來,農副産品拉不出去。”澄江鎮北亭村村民藍金華道出了以前公路不通的尷尬。如今,2.3公里長的環村公路修到家門口,村民進果園、上農莊都可以開著小車。路通民富的故事在村裏處處上演。

  行走在這片紅土地上,民生之變可觸可感。2015年以來,尋烏縣全力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1.59萬人的不安全飲水問題;解決了5000余戶群眾的長期低電壓及網前供電問題;新建通組公路106公里,完成危橋改造7座;發放“戶戶通”直播衛星設備1.7萬套。特別是通過實施土坯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垃圾綜合治理,農村“臟亂差”的落後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如今,當地群眾這樣形容現在的幸福生活:水電路氣房,樣樣都加強。

  村民出大山 滿滿獲得感

  5月6日,記者走進尋烏縣文峰鄉石排移民新村,只見一座座白墻灰瓦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健身廣場、村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61戶移民搬遷戶在這裡感受到了安居樂業的滿滿獲得感。

  尋烏整合移民搬遷、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等政策打造了這個移民安置點,搬遷戶只需成本價即可在此安下新家,還可以獲得3萬元至5萬元貼息貸款。

  今年65歲的謝昌權兩年前入住移民新村。回想當初在石排村謝屋小組居住的日子,他心緒難平:“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村裏的稀土資源被無序開採。植被被破壞,河流被污染,老百姓水不能喝,田不能種。40多戶村民,被逼跑了30戶。”

  如今,老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夢想正在成真——兒子、兒媳在村口的工業園打工,自己則被安排進了村裏的公益性崗位就業,孫子、孫女在村裏上小學,接送都方便。

  移民新村家家戶戶屋頂上閃爍的銀光格外耀眼。村民謝國洪望著自家樓頂上新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眼中滿是期待:“裝機容量5000瓦,成本3.8萬元。其中,政府補貼1.1萬元,餘下的申請了銀行免息貸款,自己不用出一分錢。以後,每年還有5000元的發電收益。”

  對部分故土難離的謝屋小組老住戶,政府也對他們進行了産業扶持引導。陳九蓮大媽説,以前因礦區水源不足,根本沒法養鵝,政府在當地修築了水塘,並通過小流域治理項目對附近河流進行了整治。如今,這裡水清了,養鵝的數量也增加了。

  按照整體搬遷、梯度安置、差異扶持、綜合推進的原則,尋烏有序引導搬遷戶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轉移,促進移民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聯動,2015年完成搬遷移民總數833人。

  不再等靠要 人人種養忙

  5月7日,在三標鄉黃陂村養蜂基地,50歲的蜂農李炎祥一絲不茍地蹲在認領的蜂箱前照顧和觀察他的“寶貝”。由於家境貧窮,李炎祥一直未婚。去年,他通過養蜂年收入達到了5萬元,成功脫貧。

  黃陂村位於尋烏縣山區,山上草木蔥郁,流水潺潺,發展養蜂業得天獨厚。由於養蜂沒有形成規模,加之管理鬆散、技術落後,該村養蜂業發展緩慢,效益一直不高。去年,為培育穩定型增收産業,村裏成立了蜜樂源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打造養蜂示範基地,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炎祥加入了合作社。他的後顧之憂得到了所有解決:統一購買蜂箱、蜂王等生産資料,統一提供技術指導,集中採蜜,統一包裝銷售。“目前,合作社已吸納60多名社員,實現年産蜂蜜兩萬斤,每年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合作社法人代表、黃陂村村委會主任鐘慶青説。

  這種“合作社+基地+農戶”致富機制,猶如一根“紅絲帶”,讓産業發展有了凝聚力。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尋烏因地制宜扶持發展油茶、葡萄、百香果、獼猴桃、葛根、養羊、養兔和藏香豬等特色農業,銀鋤揮舞、舉山種養的繁忙景象處處呈現。2015年,通過落實産業幫扶措施,尋烏4012戶、15453人實現了脫貧。

  “把蜂養好,娶個媳婦,成個家。”李炎祥望著家鄉的土地,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在政策春風的吹拂下,腳踏這片熱土,憑著一雙雙勤勞的雙手,尋烏升騰起蓬勃的希望之光,引領著鄉親們在小康之路上闊步向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