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觀察:中國如何解除民間投資低迷“警報”?

  • 發佈時間:2016-05-14 21:4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王恩博)民間投資是指來自於民營經濟所涵蓋各類主體的投資,這一指標向來被視作觀察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來説,民間投資低迷的“警報”已經拉響。

  今年一季度中國多項經濟數據符合預期,但其中的投資數據卻難以讓人樂觀。據統計,一季度中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回升至10.7%,但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僅增長5.7%,與2015年同期相比更大幅下降近60%。此外,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佔比也出現近10年來罕見下滑。

  然而,上述趨勢還在繼續。國家統計局14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中國民間投資增長5.2%,較一季度進一步回落0.5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增速低5.3個百分點;佔全部投資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3.2個百分點至62.1%。

  國家統計局投資司高級統計師王寶濱表示,由於民間投資總量較大,其增速持續回落將會制約中國投資平穩增長,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談及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固定資産投資司司長許昆林直言“比較複雜”。他解釋説,這一現象有市場的原因,也有工作沒有落實到位的原因,還有民營企業自身能力建設適應形勢的情況。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中國民營企業投資首先“缺乏彈藥”,其主要涉足的製造業受困于産能過剩、利潤下滑等因素,加之債務違約風險上升,造成民營企業難以獲取信貸資金,因而缺乏足夠的投資能力。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投資渠道亦難言通暢。據一些民營企業反映,中國部分地方政府對其實行“三不”,即不聽電話、不接材料、不予辦事,造成民營企業投資無門。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向中新社記者指出,官方須進一步優化民間投資的政策環境。以當前投資項目備案制為例,他直言一些地方受傳統行政審批體制影響,把審批改為前置性備案,使行政審批存在“明放暗不放”現象,備案時間甚至比以前的審批時間還要長,這也是一種“不作為”。

  隱憂當前,中國官方已決定向民營企業進一步打開投資“大門”。本月11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部署,將派出督察組圍繞2014年出臺的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相關文件落實情況,選擇部分地區進行督查,進一步完善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激發民間投資的潛力和創新活力。

  與此同時,官方還將為“缺兵少糧”的民營企業提供“補給”。據許昆林透露,國家發改委正開展專項建設基金試點,將嘗試為政策性擔保公司注入一定資本,讓其為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增信,從而幫助這些企業得到商業銀行貸款,獲得投資的能力。

  官方多措並舉之下,中國民間投資低迷的“警報”未來是否有望解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接受採訪時指出,受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更新改造、第三産業平穩增長的支撐,中國經濟有保持一定投資增長的內在要求,因此民間投資增速進一步大幅度下滑的壓力不大。(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