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基層力量薄弱 人才缺乏 中醫藥發展亟待加強頂層設計

  • 發佈時間:2016-05-13 07: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董小紅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我國中醫藥發展正處於新的戰略機遇期。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基層力量薄弱、産業集中度低、人才缺乏等“梗阻”還制約著中醫藥快速發展。專家建議,中醫藥發展亟待加強頂層設計,改變當前“以西代中”的管理模式,用中醫的思路和方法來發展中醫藥,堅持基層發展、人才提升、科技創新、産業升級“四條主線”。

  “治未病”走俏

  中醫藥發展迎戰略機遇期

  近年來,隨著世界範圍“回歸自然”的熱潮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傳統醫學受到高度重視。中醫學因其厚重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治療優勢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另外,促進中醫藥傳承與發展也寫入了“十三五”規劃綱要。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沈濤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中醫藥機構,全球採用針灸、推拿、中藥、氣功治療的人數約佔全球人數的三分之一。“中醫藥作為中國優勢資源還可以推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他説。

  國家級名中醫張勇認為,中醫學將人與自然看作一個系統,具有獨特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學上的優勢。中醫藥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可以為深化醫改、維護健康、改善民生發揮更大作用。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記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進行熏蒸、針灸治療。該中心主任吳節介紹,除了針灸、推拿、中藥敷貼、熏療浴療等傳統療法以外,該中心還設立了中醫體質辨識及調攝、二十四節氣養生及三伏三九養生、孕前保健在內的預防保健體系。

  “中醫適宜技術見效快、費用低、時間短、安全系數高,在預防、保健、醫療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吳節表示。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介紹,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記載。“治未病”包括三個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

  “船到江心補漏遲,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念內涵豐富,具有現實意義。”馬烈光認為,隨著醫療環節的“端口前移”,衛生預防成為當前醫學研究的重點,而中醫學中具有預防特點的“治未病”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提倡“治未病”,注重機體保養,順應了當前在生活水準提高的條件下,人們追求健康的趨勢。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推廣中醫“治未病”,不僅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阻斷疾病深入或轉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健需求,還能降低醫療費用,實現多贏局面。

  統計顯示,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居民總死亡率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70%。目前,我國慢性病高發呈“井噴”態勢。中醫學在幾千年來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手段,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治未病”理論也是中醫學的核心理念。

  據了解,成都市雙桂街道五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建立了專門的“治未病”中心,大力推廣中藥、針灸、推拿、火罐、敷貼、刮痧、熏洗、耳壓等中醫藥綜合治療手段,突出中醫“治未病”專科特色,提高中醫養生保健、疾病防控的品質和效果,讓基層群眾也享受良好的中醫適宜技術。

  多問題壓頂

  中醫藥快速發展難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熊大經看來,隨著醫學目的的轉變,人們不僅希望有病治病,更希望能有一些改善體質、增進體能、延緩衰老的健康食品和無毒副作用的藥物,並且能夠根據每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提出針對性、個性化的診療方案,這正是中醫學整體觀和個性化治療的巨大價值所在。

  但記者調研卻了解到,面對時代機遇,基層底子薄、産業集中度低、人才匱乏等問題還制約著我國中醫藥的快速發展。

  張勇介紹,隨著健康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名中醫的需求越來越高,可高水準的名中醫卻越來越少,“上世紀80年代全國共有國家級名老中醫5000多名,到了現在,只剩下了不到700名。”

  其同事馬烈光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當前中醫藥人員中中醫思維弱化,辨證施治能力不強,基層人才缺乏,高水準人才不足。同時,還存在野生中藥資源破壞嚴重、中藥飲片品質下降、中藥産業集中度低、核心競爭力不強等等問題。急需改變。”

  “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馬烈光説,目前很多基層醫院的“治未病”科室實際上是“拼湊”出來的。挂“治未病”的牌子,事實上卻是做康復、針灸,或者把其他科室醫生直接調過來就組成了一個“治未病”科室。由於缺乏特色,一些“治未病”科室甚至面臨生存危機。並且,因為目前“治未病”理念不清晰,還出現了渾水摸魚現象。比如,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各種打著養生旗號的“神醫”。

  北京中醫研究所副所長李萍也有類似觀點。她認為,目前我國中醫與中藥之間發展不均衡,雙方在業務、學術和産業上呈現分離的狀態,不利於中醫藥的總體發展,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內修外聯的體制機制都有待進一步突破。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毛嘉陵進一步補充,當前中醫藥管理體制不順,法律制度不健全,職能分散、缺乏統籌等都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大問題。

  “目前對待中醫還缺乏區別性的政策,社會上大多數還是以西醫標準評判中醫,不按照中醫藥自身的規律辦事。”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梁繁榮説,社會上經常出現的中西醫之爭、打擂臺等現象,折射出目前中醫藥還面臨著很多的誤解。

  四川省中醫藥學會會長楊殿興認為,目前中醫藥在我國國家層面上缺乏執法主體,政出多門,中醫藥行政法規效力位階比較低,調整範圍較窄,法律權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現行涉及中醫藥的法律規範,主要是參照西醫、西藥的管理模式制定的,沒有充分體現中醫藥發展規律和自身特點。

  “現行與中醫藥有關的法律規範比較分散、不系統,缺乏一部綜合性的中醫藥專門法律。”楊殿興説,多個管理部門涉及管理中藥,不能全面統籌中醫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導致中醫中藥分離,中藥材生産處於無序狀態。而且對於中藥的管理,按照西藥標準設置準入,要求中藥新藥明細化學結構和組分,不符合中藥復方製劑的特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孟慶雲表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保健已經成為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中醫藥在養生、保健等方面有著獨特的理論和實踐、也有眾多的方法,亟待進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

  專家開藥方

  需堅持“四條主線”

  針對中醫藥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我國中醫藥應該以尊重繼承創新和中醫藥發展規律為基本點,堅持“四條主線”的發展戰略。

  一是堅持基層發展的戰略。梁繁榮指出,中醫藥起源於基層、發展于基層。在基層,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更容易得到充分發揮,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因此,針對目前基層中醫醫療資源萎縮的現狀,需要將中醫藥發展重點向基層轉移,把基層中醫醫療服務做大做強。

  二是堅持人才提升的戰略。梁繁榮建議,針對目前中醫從業人員基礎理論功底不深、辨證論治能力不強等問題,需要在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等各個環節,採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和培養,增強中醫從業人員的中醫臨床診療能力,提高防治疾病的水準。並且,還要注重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中醫臨床適用型兩種不同人才的培養,呈現正金字塔形狀的人才結構。

  張勇還認為,中醫院校的教學、臨床應該堅持以中醫為主,對在校學生加強基本功訓練,搞中醫四、六級考試;舉辦一年制西醫學習中醫班,結業者才給予中藥處方權;並且,晉陞中醫職稱需要對中醫臨床能力現場考核打分,佔一半比重,其他科研、論文、成果佔一半比重。

  三是堅持科技創新的戰略。馬烈光認為,針對當前中醫學術發展緩慢、臨床特色優勢發揮不夠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目標,需要加強中醫藥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協同攻關,在重大疾病防治和關鍵問題上取得突破,在中醫理論研究上取得進展,提高中醫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四是注重産業升級的戰略。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劉敏如建議,産業是中醫藥發展的支撐。針對當下中醫藥産業集中程度低、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的現狀,圍繞野生中藥資源保護利用、重要農業規範化種植、中藥工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問題,積極推進技術改造、産品創新、産業升級,推進中醫藥産業與資訊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全面提升中醫藥産業的發展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