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豐登”,留住漳州味
- 發佈時間:2016-05-12 08:29:25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記者 黃如飛 通訊員 張俊毅) “五一”小長假,位於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的洪坑古村落迎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建於明末清初的洪坑村,格局完整、碧水環繞,一排排閩南古厝錯落有致、構造精美,村內祖祠“世澤堂”、圓土樓“鴻湖樂居”和古鄉規民約石碑“鴻湖社會禁牌”等歷史文化遺存,讓人們流連忘返。
洪坑村,是漳州積極保護“五古”文化資源、努力延續歷史文脈的一個案例。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素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之譽,至今仍較好地保持著閩南文化原生態。近年來,漳州圍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將生態與文化融入山水林田湖之間,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景觀提升、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轉變、生態文化保護和歷史傳承等方面。特別是以“留住城市記憶”和“記住鄉愁、根在漳州”為重點,對古厝、古橋、古街、古樹、古牌坊等歷史文化資源大力保護,並把它們概括為“五古豐登”。同時,漳州通過“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辦法,在城鄉建設中凸顯“閩南風、漳州味”,並將閩南文化生態元素更多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産業發展中。
如今,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在平和縣,當地政府充分發動群眾力量,通過項目爭取資金適當給予經濟補貼,引導世代生活在土樓裏的群眾自覺保護“永遠的家園”,同時引進民間資本,適當旅遊開發,讓繩武樓、六成樓等土樓遺珠涅槃重生。
在薌城區,漳州古城項目紮實推進,努力突出“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臺僑緣”核心特色。位於古城核心區的台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去年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下轉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龍文區,九十九灣“閩南水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該項目設置印象水鄉博物館、茶文化長廊等場所展示閩南文化,實現景區、園區、社區、商區四區共融,打造“漳州版清明上河圖”。
在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後坊村,全村作為景區來規劃建設,通過面上整治、細節修飾、局部點綴,達到“少花錢、小整治、大變樣”的效果,最大限度保留鄉土氣息、田園格調、農家風情和閩南文化。
在龍海市東園鎮東寶村,一座三進式鄭氏祖厝,在村民眾籌之下被改成鄉愁館,通過實物、圖片、影像等方式展示清末迄今各時期的閩南味民俗物件。從去年3月開館至今,已迎來數萬名遊客。村民鄭和傑説:“村裏保住古樸物件,就是留住村莊的根。來這裡遊玩的城裏人,都羨慕我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