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結構失衡創新不足仍然困擾中國經濟

  • 發佈時間:2016-05-11 09:29:1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一季度,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較好開局,但面臨的一系數列問題也不容忽視。那麼,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到底有哪些深層次的問題,怎麼破解這些難題?

  對此,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他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十分複雜,主要問題是結構失衡和創新能力不足,因而更需要加強供給管理。“沒有創新很難有結構調整”

  “結構問題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發展是變革的函數,産業結構規定著經濟發展的質和量的邊界。”李義平告訴記者。

  李義平説,我國當前産業結構的特點是附加值比較低的製造業,遍地開花的基礎建設項目,各地普遍推崇的房地産業等為主打産業。尖端製造業,現代化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農業以及文化産業發展不足。

  那麼,為什麼能夠形成低層次的産能過剩,而且幾乎固化呢?在李義平看來,低層次的産能過剩既是我們既有發展模式的産物,更是體制、機制缺少“吐故納新”的活力使然。當國際經濟形勢向好的時候,低層次的産能過剩通常會被掩蓋,世界經濟一旦進入週期性的調整,低層次産能過剩的問題立即顯現。

  另外,與地方政府的行為也不無關係。李義平説,一方面,地方政府更多追求以GDP為主要考核內容的政績工程。另一方面,則對需要長期下工夫的實體經濟,製造業等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的産業關注不夠。第三,産能過剩是長期積累的,與時不時地、情不自禁地刺激不無關係。第四,是缺少過剩産能的退出機制。

  “充滿活力的機制可以在産能過剩初見端倪的時候予以消化,不至於釀成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李義平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講,創新與結構調整是同等的,沒有創新就很難有結構調整和提升。

  供給管理改革重點要有制度配套

  鋻於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是結構問題,創新問題是一個中長期的問題。對此,李義平認為,國家選擇供給管理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正確的。然而供給管理必須有適合供給管理的制度安排,因而實際上是一個制度變革的問題。

  如何從制度上完善?李仁平認為,首先,必須明確供給管理所講的供給是企業的供給。真正的企業的供給遵循效益原則,遵循投入産出的原則。“如果我們在以後的改革中,不能使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那就很難有供給管理意義上的供給。”李義平説。

  其次,特別應當研究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的問題。李義平説,地方政府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已有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案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的地方政府職能是計劃經濟體制的“路徑依賴”,這樣的架構有利於粗放型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容易直接干預經濟,直接扮演市場主體的角色。在這樣的制度框架和思維方式的支配下,只要是上級文件強調的産業發展的方向,都可能一哄而上,即便是新興産業,也可能處於該産業的低端而産能過剩。

  因此,李義平認為,應當讓地方政府角色回歸市場經濟的基本角色,總的原則是提供基本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務。實行供給管理,地方政府要做的是:盡可能減輕企業負擔,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防止環境污染。

  另外,李義平還表示,中央政府應當切實轉變職能,使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要減少審批,破除壟斷,精兵簡政,按市場經濟的要求設置政府機構,規範政府各部門的職能。要在培育完善的市場機制上下工夫,為破産、兼併、重組、清理僵屍企業創造制度性條件,使之成為日常的正常性的行為,以有效配置資源。人們可以發現,創新最多的地方,通常是政府管的少,市場體制規範的地方,世界如此,中國如此。

  李義平強調,要改變思維方式,在健全市場經濟體制上下功夫,要盡可能低少調控,讓市場體制經濟規律自身起作用。政府各部門要恪守其基本職能,例如中央銀行應當在幣值穩定上下功夫,而不是熱衷於頻繁變動的貨幣政策。政府指導經濟的文件應當規範,簡約、穩定、易於執行,更多的作用於體制建設和環境建設。要像供給學派強調的那樣,切實減稅、費,切實減輕企業和老百姓的負擔。

  創新需要制度保障和支援

  “創新是當務之急,然而創新就其本質而言不是號召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結果,是制度安排的結果。”李義平説,市場經濟下的創新主體是企業。這源自於市場經濟下創新的特點,即創新的回報性和風險性。創新包括技術上的風險和市場上的風險。

  一個國家的創新狀況取決於民眾的普遍參與制度,取決於商業氛圍。商業氛圍的濃厚,不僅會使創新的參與者絕對人數會增加,而且會提高創新的成功率。“政府要做的是創造濃厚的商業氛圍,保護智慧財産權,使創新者能夠獲得應有的回報。”

  除此之外,李義平還認為,當前調整産業結構,清理過剩産能,可以行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但總體方向還是要建立起健全的、本身具有自我強調調節功能的、充滿活力的體制。最少宏觀調控的體制是最健康的體制。“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