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熱潮埋下投資變現風險
- 發佈時間:2016-05-11 07:32:00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調查
10日下午2點左右,南京江北浦口新城中央大道旁一樓盤售樓處,銷售人員正向三三兩兩的購房人介紹房源情況。自去年9月以來,該樓盤沒有推過新,坊間一直盛傳其是“買不到的‘神盤’”。而在9個月的“蓄水”後,這家樓盤終於將在本月推出兩幢樓共256套房源。
進入售樓處,映入記者眼中的已建好樓幢,全是高達33層的高層住宅,整體望去,小區密密匝匝。銷售員小林告訴記者,去年7月國家級江北新區獲批,他們的樓盤位於江北新區核心區中心位置,加之未來已明確至少有4條地鐵線經過附近,且毗鄰新開通的緯三路隧道,政府還在周邊規劃有商業、學校、醫院等配套,所以房子十分搶手。
“這麼多個月沒開盤,這期間接待的客戶應該有上萬組了,只不過有些客戶急著買房,中途去買了別的樓盤。但是,意向客戶還是非常多。”
“房子這麼俏,是不是必須找關係買房?” 記者問。
“怎麼説呢,大家都想找關係買,能找到各種關係的大約也有上千客戶了,但房子就這麼多,怎麼賣?所以,應該還是會通過搖號等辦法來賣吧,相對公平些,你如果想買,也不妨碰碰運氣。”
小林認為,搶到就是賺到,因為他們樓盤的區位和政府規劃中的配套比其他樓盤都有優勢。“銷售許可還沒批下來,現在政府限價,參照周邊樓盤的價格,毛坯房單價低的2.1萬元,高的2.4萬元,我們估計是在它們中間吧。我們不少銷售人員都想買。”
記者隨後向樓盤開發企業江蘇公司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這位負責人稱,即將推出的這批房源“我自己都買不到”,並勸説“還是等下一批吧”。言下之意,在房子過於搶手的情況下,找一般的“關係”也沒用。而房子似乎已經到了有錢也買不到的地步。
在此之前,該樓盤兩次開盤,房子都是一售而空。第二次開盤時房價一舉漲了2000元/平方米左右。據了解,購買這家樓盤的投資客不少,大多衝著國家級新區利好而來,而在南京房價連漲的背景下,投資衝動表現更加明顯。在售樓處,幾位購房人商量怎樣增加購房勝算:“多認幾個籌,搖號時還怕搖不到嘛!”聽他們的對話,很想買89平方米和108平方米的房源投資。
還有購房人在議論,有仲介標價15萬元/個賣這家樓盤的“房號”。小林表示,賣“房號”的事他並不知情。
“房號”真假難辨,“一房難求”也顯得有些像開發商過早釋放出的行銷“煙霧”,但從眼下的需求實情看,的確還是存在大批抱有樂觀預期的購買人。
江北這家樓盤,只是當前南京新房市場現狀的一個縮影。這其中,投資衝動更加劇了“一房難求”矛盾。知乎南京房産專欄達人“捏小豬”説,春節後,類似“蘇北一處級幹部買南京河西南一樓盤,3個月漲了100萬”這樣的故事,在微信上廣泛傳播並産生放大效應,帶來更多蘇北、安徽等外地資金的涌入。加之寬鬆政策所帶來的資金成本降低、地王效應等,都成就了本輪牛市,而當前借N個信用貸、抵押自住房、湊首付投資等高杠桿買房現象層出不窮,也使得更多需求進入樓市。
然而,當新房炙手可熱之時,南京二手房市場卻傳來了成交降溫的消息——
365淘房二手房主編王玉告訴記者,5月1日至8日這一週, 南京二手房網簽數據相較此前一週大降36.95%,少成交了1713套。“其實市場從4月下旬已出現明顯變化,網簽數據有15-20天的滯後,不少仲介公司的負責人也坦陳,不少店面4月實際成交量環比3月下降了30%。”
今年3月和4月上旬,南京二手房成交異常火熱,需求在短時間內強烈迸發後,很快顯露透支後的疲態,而成交下降,無疑也是市場對先前過熱的自我修正。
王玉分析,南京新房市場上河西、江北房源備受爭搶,二手房購買人選擇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鼓樓、秦淮和江寧,前兩個區域學區房較為集中,江寧則是剛需首選之地。河西二手房成交量一直不算高,量價表現較為突出的河西中部,在4月時也出現了二手房成交困難的現象,而江北在去年獲批國家級新區後,二手房成交才有一定增長。“目前河西、江北新房成交量比較大,將來二手房市場上的房源肯定也不少,能不能很好地變現要打個問號。”
購買二手房的,大多還是抱著自住目的,投資客一般不會將二手房作為投資首選。不過,眼下接盤江北二手房的,大多抱有投資目的,活生生“擊鼓傳花”的遊戲!已有業內人士擔憂:江北樓市投資比例較大,未來投資客“一棒接一棒”加價變現的交接可持續是個問題。
新房買不到,二手房市場卻不缺房,這對購房投資的,無疑是考驗。更何況,投資增值建立在房價漲幅能跑贏CPI和銀行利率的基礎上。新房交付後或過幾年的市場是個未知數,而二手房交易有一定的稅費成本卻是肯定的。
據了解,由於價格的變化往往會滯後成交的變化,所以目前南京二手房價依然保持每月5%左右的上漲速度,這也是刺激購房人入市的一個因素。很多人想知道,當下市場的微妙變化是否藏著樓市拐點的資訊。
在“捏小豬”看來,僅靠貨幣政策和加杠桿的牛市,難以持久,房價最終還是要和收入相適應。而一旦預期走低,今年二季度連首付都是借來的這批投資者,與去年房價大漲前買房的投資者相比,顯然投資成本要高得多,其變現風險已不言而喻。 本報記者 汪曉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