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本土餐飲連鎖的綜合體之困

  • 發佈時間:2016-05-10 06:41:2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閱讀

  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近日發佈《2015成都餐飲業調查報告(2015財政年度)》(下簡稱“調查報告”),有一個專項調查聚焦的是城市綜合體。

  對成都48個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1572個餐飲企業經營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成都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裏面,餐飲企業虧損的佔51.67%,與上年相比虧損面擴大;盈利的僅佔18.22%,與上年相比盈利面縮小;還有30.11%持平。另一個數據同樣耐人尋味,在受訪的987個餐飲品牌中,本地(四川省內)餐飲品牌佔50.17%,較上年下降7.27%;境外餐飲品牌佔14.85%,較上年增加8.99%。

  城市綜合體的餐廳,尤其是本土品牌,2015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郭靜雯 本報記者 李欣憶

  A

  經營之困

  入駐綜合體的餐廳,近4成沒有活到一年;本土餐飲品牌,呈收縮趨勢

  5月5日中午,龍湖·天街三千集,位於4樓的青檸花園泰式火鍋、肴拽南韓料理,只有稀疏的幾桌客人,隔壁的辣芙蓉、小陶居、金翠河境況相似。一位不願具名的餐廳負責人透露,去年10月起,客流明顯減少,上座率只有3-4成。前來吃飯的顧客戴維説:“以前中午吃飯要排隊,現在隨時都有座位。”

  小陶居是較早入駐龍湖·天街三千集的餐飲企業。提起經營狀況,行政總廚葉扇兵揉了揉太陽穴,“上個月又虧了4萬。”葉扇兵感嘆,經營壓力很大,年初隔壁的三國志火鍋店關門的時候,他還有些唏噓,可照這樣虧下去,小陶居也不知道能撐到何時。

  由於經營狀況不佳,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裏,餐廳的更換頻率非常高。成都339歡樂頌購物中心,高峰時期聚集了20多家餐廳,如今還在開業的只剩下幾家。

  調查報告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5年,成都48個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的1572個餐飲企業中,有585家餐廳發生過至少一次品牌調整。也就是説,這些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裏面,近4成的餐廳沒有活過一年。

  另外兩組數據更凸顯了本土餐飲企業在城市綜合體裏的發展危機。

  48個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共有987個餐飲品牌,本地(四川省內)餐飲品牌佔50.17%,較上年下降7.27%;省外國內餐飲品牌佔34.98%,較上年下降1.72%;境外餐飲品牌佔14.85%,較上年增加8.99%。

  成都市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開店數量排名前十(含並列)的連鎖品牌有21個,本地連鎖品牌僅4個,分別是良木緣、席罐罐罐飯、小喬砂鍋和迷尚豆撈。與上年相比,蓉和小廚、碎蝶音樂咖啡、成都映象小場合等本地連鎖品牌脫榜。開店數量靠前的連鎖品牌如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賽百味等,無一不是外來品牌。“賺得到錢,才會擴張。開店數多,説明本身的經營狀況好。”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何濤分析,在城市綜合體餐廳經營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一些外來品牌卻風生水起,進一步“吞食”市場,保持較高利潤率,給本地餐飲連鎖品牌帶來更大的挑戰。

  B

  連鎖之困

  面對同樣的難題,與世界巨頭相比,本土企業在現代餐飲企業系統管理方面整體滯後,難以迅速複製擴張

  城市綜合體餐飲企業為何面臨如此困境?

  據四川省商業地産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開業運營和規劃在建城市綜合體數量已達130個以上,總量居全國第一。四川商業地産聯盟秘書長、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表示,市場只有這麼大,一下子擠進來這麼多綜合體,本身已經過剩,帶來招商難、運營難等相關問題。

  2015年,成都城市綜合體和購物中心又是一個集中開業的高潮,新開業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由於綜合體運營困難,許多店舖受電商衝擊嚴重,而餐飲看起來人氣還不錯,因此餐飲區的面積不斷增大,由以前佔綜合體30%左右,到目前一些地方能佔到50%以上。

  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餐飲開店數繼續增加,排名前十位的成都城市綜合體和購物中心,餐飲店總數為701個,較2014年增加18.81%。“可以説,隨著城市綜合體過剩,餐飲也過剩了。”一位餐飲界資深人士説。

  城市綜合體餐廳還普遍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

  年營業額位列成都餐飲企業第一的大蓉和集團,于2013年開創了大眾品牌“蓉和小廚”,目前,在成都共有10家店,其中5家位於城市綜合體內,5家是社區店。董事長劉長明告訴記者,綜合體店的利潤大大低於社區店。城市綜合體一般將“蓉和小廚”作為主力店進行招商,但房租依然在100元/平方米左右,物管費用在45元/平方米左右。而社區店的房租僅50元/平方米-80元/平方米,且沒有物管費用。

  葉扇兵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工作日客流量60人、週末200人、每人平均消費35元計算,小陶居每月營業額接近11萬元。毛利率30%,一個月的毛利僅3.3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另一方面,成本卻在上升。龍湖·天街三千集4樓的租金約300元/平方米,小陶居每月僅支付租金就需3萬元,再加上人工、稅費、水電氣費用、物管費等,入不敷出。此外,今年以來,蔬菜進價普遍提高10%,肉價也在漲。4月,小陶居虧損4萬元。“連鎖是本土餐飲企業的軟肋。”何濤説,連鎖意味著標準化、系統化。世界餐飲巨頭對連鎖店的管理形成了從生産、加工到運輸、銷售的完整産業鏈,建立了高效、統一管理模式。與之相比,本土餐飲企業在農業、食品工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等現代餐飲企業系統管理方面是整體滯後的。這也是難以迅速複製擴張、連而不鎖的根源。“你一開店,成本就數倍于外來的餐飲品牌,怎麼競爭?”“消費習慣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劉長明説,他經過觀察發現,北上廣等城市街邊的餐飲店不像成都這麼多,大家形成了到商場裏面吃飯的習慣,就算在七八樓的餐廳,一樣生意很好。而成都街邊餐飲店林立,位於城市綜合體4樓以上的餐廳,如果地段不夠黃金的話,基本都門可羅雀。

  C

  學習之困

  全盤學習西餐連鎖模式,複製到中餐連鎖,一定行不通。本土企業路在何方?

  大蓉和已經開始調整策略。“‘蓉和小廚’之前的定位是以城市綜合體為主,但現在我們會以社區店為主。”劉長明透露,最近“蓉和小廚”新開了兩家店,均位於社區內。

  成都映象餐飲有限公司的子品牌“小場合”,目前在成都城市綜合體內有4家店,董事長杜兵告訴記者,受經濟大環境和綜合體商業氛圍的影響,他們將放緩擴張步伐,暫時不會開新店。

  廊橋、獅子樓等高端餐飲品牌在向大眾化轉型過程中,紛紛在城市綜合體裏面開設了子品牌店,但均是嘗試著開了一兩家店,沒有大舉擴張。

  何濤認為,另辟戰場、收縮戰線只是權宜之計,本土餐飲連鎖品牌和外來品牌在城市綜合體內必然會有正面交鋒。

  劉長明認為,外來品牌在管理上確實做得好,但他指出,全盤學習西餐連鎖的模式,複製到中餐連鎖,一定行不通。“蓉和小廚”的管理模式可以説很粗放,甚至量身打造出“母子店”的模式。每一家大店管理一家小店,比如339歡樂頌店,與距離它不遠的大蓉和沙河店“結對子”,“蓉和小廚”不再單設店長,而是由大蓉和沙河店長直接管理;店內的醬汁等,均是每天上午在沙河店炒制完成後送來,這樣既可以節省人力,也使得新手亦能上陣操作招牌菜品,不必再花高工資聘請技術高深的大師傅。

  “管理沒有模式,掙了錢模式就出來了。”劉長明説,對於川菜這樣手工操作的傳統服務業,過度嚴格的管理,有時候會把經營壓死,“我主張先發展後規範。”他説,隨著“蓉和小廚”店數越開越多,可能會借鑒現代連鎖管理。但在現階段,“母子店”這種模式最適合“蓉和小廚”。

  “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四川省飯店與餐飲娛樂行業協會負責人説,外來餐飲品牌強勁的發展勢頭,勢必會倒逼本土餐飲企業自我淘汰、自我調整,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一方面要走出去,去學習了解國際先進餐飲企業的做法。”何濤説,位於日本新潟的行形亭餐廳,300多歲了還像小姑娘一樣花枝招展,生命力旺盛,這裡面有太多值得研究的精髓。“更要引進來,引進先進的理念、人才,為我所用。”

  抱著開放的心態,兼收並蓄,加強管理,控製成本;同時堅持用“工匠精神”來做餐飲,提升品質感。這或許是解決城市綜合體餐飲困局的兩個方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