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趙英:“新常態”讓跨國車企深化戰略 加快産品投放

  • 發佈時間:2016-05-09 07: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v.cen.ce.cn/video_info/2016-4-21/1461229170633.json,553,450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限購、限行政策祭出,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投資環境是否逐步惡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對此持否定觀點,他認為“對於跨國車企來説,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並不是在惡化”。

  在趙英看來,目前中國經濟環境、環保政策之所以沒有給跨國車企造成壓力,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國同樣有著苛刻的限制條件。比如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跨國車企本身的産品要求就比中國高很多,所以中國出臺的政策都是跨國公司在母國已經經歷過的路。另外,中國本土的車企和跨國車企的待遇都是相同的。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影響了汽車市場,但是汽車市場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趙英錶示,我國汽車市場正在由過去嚴重供不應求,到競爭不是很激烈,再到如今的激烈競爭階段。“如果按照汽車工業和汽車發展自身的規律和需求,中國汽車已經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我認為能保持5%到6%的增長速度”,趙英談到。

  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産能如果均能實現,競爭就會十分激烈,而對於跨國公司來説,像過去拿來一種比本土産品檔次高的車型,就能不愁銷售的情況將會發生改變,而跨國公司由於自身特點造成的弱點也會隨之暴露出來。

  以上所説的弱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趙英認為,一是由於受到公司總部的控制,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變化反映過慢,對於突發事件,要層層上報,處理遲緩。第二就是,跨國公司天然地認為他們的産品在中國就是好,對消費者態度傲慢。最關鍵的,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對中國市場的紮根不如本土企業深。

  對於2016年以及未來兩三年,跨國車企在中國的主要投資方向,趙英也做出了預測,他説一是補短板,因為跨國公司原來在中國汽車市場有的就是幾款車,不是全系列車型,在滿足不同需求層次上,他們有空檔。“如果在一個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你有空檔的話,很明顯市場一變化,你就不能適應這個市場”。

  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車。跨國公司下一步如何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脈搏,如何展開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至關重要。因為從技術角度來看,跨國車企和本土車企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同時,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面臨很多複雜因素,比如商業模式、充電模式,還有銷售模式,這些都需要跨國公司著重考量。

  至於未來,汽車製造的核心技術會不會實現國産化,趙英直白地説,“不要寄希望於跨國公司會給中國努力自主創新,他們只是一個企業而已。我認為跨國公司對中國的自主創新過程,是一個外溢的過程,即他們在中國搞一些研發,可能把一些研發機構設置在中國,這種形式可能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幫助。至於在核心研發能力上,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外國資本為主的跨國公司的核心能力永遠不可能為中國自主創新作出貢獻,這是不可能的。”(朱津津)

  

  《跨過車企在中國》之逆勢投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訪談實錄摘要

  中國經濟網記者: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中國車市近年來遭遇“新常態”下的低迷。隨著運營成本不斷增長,節能環保法規加嚴,一線城市限購限行,消費觀念愈發成熟,本土企業日漸崛起,行業競爭更加慘烈﹍﹍對跨國車企來説,以往那種“低成本、高回報、缺乏競爭”的時代一去不返。那麼,在這樣一個較為嚴峻的環境下,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會是一種怎樣的趨勢?面對重重壓力和困境,跨國車企對中國汽車市場前景和自身競爭能力是否有著高度的信心?

  趙英:對於跨國車企來説,中國目前的環境並不是在惡化。因為中國以前是一個高速增長的新生汽車市場,缺乏充分競爭,跨國車企具有極高的技術優勢。另外,中國市場在迅速擴張的同時,跨國車企均分得了一杯羹。

  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環境、環保政策並沒有給跨國車企造成壓力,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國同樣有著苛刻的限制條件。比如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跨國車企本身的産品在那兒要求就比中國高的多,所以中國出臺的政策都是跨國公司在母國已經經歷過的路。另外,中國本土的車企和他們的待遇都是一樣的。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影響了汽車市場,但是汽車市場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國汽車市場現在逐步地由過去嚴重供不應求,一直到競爭不是很激烈,再到如今的激烈競爭階段,而且特別突出的就是東部地區市場基本上變成以舊換新的市場,中西部市場則尚有一定發展潛力。

  如果按照汽車工業和汽車發展自身的規律和需求,中國汽車已經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我認為能保持5%到6%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按照現有産能如果都能實現的話,首先從量上來説,在這個市場上的競爭就會非常激烈,第二個對於跨國公司來説,就像過去那種拿一個産品,它天然的比中國本土市場的産品要高很多檔次,就不愁銷售,這種情況將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這種市場環境下,跨國公司的確是有他自身的特點造成的弱點暴露出來。

  這個弱點是什麼呢?主要是兩個。第一就是對中國汽車市場變化反映過慢,因為跨國公司主要受到公司總部的控制,對於突發事件,要層層上報,處理十分遲緩。第二就是,跨國公司天然認為他的産品在中國就是好,對消費者傲慢,另外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對中國市場的紮根不如本土企業深,這方面的挑戰將越來越嚴峻。

  最明顯的就是這兩年增長最快的SUV和MPV市場,這兩大市場基本上是中國本土企業搶到了先機。這就放映出跨國公司出發點總是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中國市場,他們總是想著怎麼把最賺錢的一兩個産品拿到中國,他們根本不會像中國本土企業一樣,立足中國市場,進行深耕細作,全方位研究中國市場。這就導致近兩年,中國本土企業在轎車市場的佔比在提升,雖然説是由於細分市場的飛速增長,但是這説明瞭跨國公司對市場的反映就是慢了一拍,跨國公司在這方面的挑戰越來越大。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我認為跨國公司的技術儲備比本土企業有優勢,但是下一步跨國公司如何理解和掌握中國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能源潛在市場,如何面臨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這一點尤為關鍵。

  如果單從技術角度來講,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的差距並不大,但是,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面臨很多複雜因素,比如商業模式、充電模式,還有銷售模式,這些都需要創新。所以説跨國公司光有技術上的優勢還不夠,必須得考慮怎麼樣能夠和中國本土的商業特點、消費特點有效結合起來。現在國內賣的好的新能源汽車都是本土企業生産的,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要依靠本地政府的政策來支援。

  所以跨國公司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主要就是以上幾方面。總體來説,從政府的法律法規角度分析,跨國公司的競爭環境、經營環境並沒有什麼惡化,而且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中國經濟網記者:那您覺得在這種環境之下,2016年以及未來兩三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趙英:兩方面。一是補短板,因為跨國公司原來在中國汽車市場有的就是幾款車,不是全系列車型,在滿足不同需求層次上,他有空檔。如果在一個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你有空檔的話很明顯市場一變化,你就不能適應這個市場。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車他們會進一步的下功夫。另外,跨國車企未來仍然將繼續窺視商用車市場,但是他們在商用車市場明顯不具有什麼優勢,所以就是進一步的合資深耕吧。

  中國經濟網記者:現在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要求越來越高了,您覺得跨國公司在自主創新這方面怎麼做到國産化,怎樣更好地參與到國內的科技創新中來?

  趙英:不要寄希望於跨國公司會給中國努力自主創新,他只是一個企業而已。我認為跨國公司對中國的自主創新過程,是一個外溢的過程,即他們在中國搞一些研發,可能把一些研發機構設置在中國,這種形式可能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幫助。至於在核心研發能力上,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外國資本為主的跨國公司的核心能力永遠不可能為中國自主創新作出貢獻,這是不可能的,開玩笑的。

  中國經濟網記者:您涉足汽車行業已經很多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成功案例很多,您如何評價他們在中國現在的發展,比如説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一汽豐田這種大型企業?

   趙英:如果以深耕中國市場、從中國市場獲得利潤這兩個指標評價,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大眾。因為大眾在中國市場這麼多年,全系列的佈局,南北兩個大眾,從車型的豐富,産品線的豐富,從在中國獲得的利潤來看也都是很成功的。整體講德係企業現在都很成功。比如像寶馬,賓士這種高檔車都是經營的很成功。

  然後就是日本企業,美國企業。美國企業做的也還可以。日本企業一個是來的晚,另外一個他們過度的想在中國獲得利潤,但是在把研發、本土開發向中國轉移方面又比較吝嗇。再一個受政治因素影響,很多人不買日係汽車,這個影響到現在都存在。從市場佔比方面來説,日本企業表現比美國和德國企業要差一點。

  另外,我認為南韓企業在中國的合資也很成功。雖然南韓車企在技術上優勢不明顯,但是他們在競爭策略、行銷方式各個方面表現都格外突出。但是南韓企業確實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技術優勢、品牌力不如美日德等。

  中國經濟網 記者:對於今年車市的走向,您有沒有一個預判?

  趙英:今年車市我預測將實現5%到6%的增長,而且不會很高。

  相關閱讀:

  崔東樹:中國汽車市場更加開放 帶動核心技術落地

  重磅推出:逆境下的投資——跨國車企在中國

  博世在中國投資的變和不變 創新驅動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