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從職業教育抓起 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 發佈時間:2016-05-09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讓産品長出靈魂
前不久,山東淄博華光陶瓷的董事長蘇同強接待了一位德國陶瓷採購商,當看到一把“華青瓷”茶壺時,這位“老外”愛不釋手。讓蘇同強底氣十足的,除了“華青瓷”擁有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實力強大外,更在於華光陶瓷擁有一批足以跟世界陶瓷強國工匠相抗衡的能工巧匠。
4月29日,張興友放下剛剛捧回的“淄博金牌工匠”證書,又端坐在案頭擺弄起了他的模具,“制胎關鍵工藝是讓模型的模縫最小,確保在下一道工序注漿時不會跑漿。”張興友説。在華光骨質瓷分公司模型車間從業28年,張興友一直在做著同一件事:用石膏把陶瓷設計師的設計圖翻製成最易出形的工作胎。幾年來,張興友為許多陶瓷藝術大師製作過模具,有的作品獲得了全國大獎,有的作品拍出了高價,“我所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忠實反映設計者的靈感,讓經過我手的産品長出靈魂。”張興友説。
在高科技領域,淄博也有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80後”小夥、山東中惠儀器有限公司工程師趙登輝是經常跟自己“較勁”的人。2009年初,他承擔了為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動力心臟研製安全檢測儀的科研任務。經過不懈努力,2010年産品通過了技術鑒定。鑒定會後,一位專家隨口説了一句,“要是能把溫控中製冷過長的小問題解決就完美了。”雖然已經通過鑒定,但專家的話讓追求完美的趙登輝仍不滿足。他和同伴們熬了一個通宵,最終讓專家滿意而歸。2012年初,由趙登輝牽頭自主研製的專用測定儀成功安裝在“遼寧號”上。
從職業教育抓起
2008年,淄博技師學院接到了來自美國科勒集團的一筆特殊“訂單”:代培70名陶瓷工藝專業學生,學制兩年。2010年10月,總投資2.6億美元的淄博科勒衛浴潔具項目開工建設,這70名“訂單”學生成為淄博科勒的新鮮血液。
淄博市技師學院院長劉兆東告訴記者,“工匠精神”應從職業教育抓起,而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共贏發展之路。近年來,淄博技師學院在推行訂單教育、校企雙制、産教融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已與市內外26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探索出了多種校企合作範式。
有著73年曆史的新華制藥公司于2004年陸續把附屬子弟小學、中學、幼兒園、醫院等從企業剝離,唯獨留下了1958年成立的新華技校。“這是新華制藥的寶貴財富,作為山東僅有的2家企業辦學培訓基地之一,技校已為企業培訓了近千名能工巧匠。”新華制藥人力資源部經理魏長生告訴記者,藥品是特殊的産品,關係著人的生命健康。儘管生産線自動化水準越來越高,但一線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技能同樣重要。
朱連博是新華制藥土生土長的“工匠”,1980年新華技校畢業後一直在生産、科研一線崗位,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新藥研發領域的專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項,其中授權12項,獲得山東省首席技師和國家技能大師稱號。手有“金剛鑽”,攬得“瓷器活”,現在,擁有眾多省、市首席和突出貢獻技師的新華制藥,70%的原料藥出口歐美發達國家。
職業教育促進了淄博職工素質和企業效益的雙提升。目前,淄博市10所技工院校與企業聯合建立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103處,各技工院校重點專業基本實現了與企業的合作辦學,每年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萬餘人次,全市的技能人才總量已近4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萬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數量在1萬人左右。
讓“工匠精神”回歸
山東齊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王京龍教授認為,中國自古以來並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齊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考工記》等文獻為代表的理論著述以及“錯金銀鑲嵌銅犧尊”青銅器製作等工藝實踐,成為中國“工匠精神”的重要源頭。王京龍呼籲,對於技藝精湛的工匠群體,企業乃至全社會都應給予更多的尊重,讓他們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為讓老師傅的絕活、專技、特藝以及專注、精緻的敬業精神能夠有序傳承和發揚光大,從2013年開始,淄博開展了“名師帶高徒”活動,全市共有3.7萬對師徒結對;同時,為加速推進技術型、知識型、複合型職工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淄博從今年開始,利用5年的時間,實施培養選樹百名“淄博金牌工匠”活動。
“實現淄博老工業城市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轉型發展,離不開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計劃5年培育2個千億級産業集群,更離不開專注持久、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眼下,我們正致力於在全社會形成敬重産業工人、崇尚創業創新、追求極致的鮮明導向,著力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成為淄博在新一輪競爭中勝出的強勁動力之源。”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洪濤如是説。(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