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破民營醫療發展怪圈須均衡下藥

  • 發佈時間:2016-05-09 01:30:4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一週談

  民營醫療已陷入發展怪圈。截至2015年9月,我國民營醫院數量達到13600家,在全國醫療系統中佔比首超50%。2014年,民營醫院的診療人數為3.25億人次,同年公立醫院的診療人數超過25億人次;民營醫院僅佔總診療數比重一成多。

  2015年,34家掛牌民營醫療企業實現2.743億元凈利潤,同期廣告費支出高達2.738億元,可以説是為他人打工。

  這幾組數據充分説明瞭問題所在:廣大患者的第一選擇依然是公立醫院,民營醫院雖然數量佔優,但在診療數量上仍處於絕對弱勢。這導致民營醫院過分依賴於廣告行銷主導的引流模式,造成了廣告費用的高支出。尤其是在網路搜索的競價排名模式下,民營醫院的經營凈利大部分被用來支付廣告費,一些民營醫院靠撈偏門、過度醫療等方式提高盈利,導致聲譽更加受損,形成行業日漸污名化的惡性迴圈。

  破解民營醫院的發展困境,需要更為嚴厲到位的制度監管。對於那些明顯違背法律法規、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老鼠屎”,監管部門必須予以零容忍。不如此,就無法改變劣幣淘汰良幣的醬缸生態。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民營醫療機構已經從大眾醫療的非主流領域向主流領域擴展,從十幾年前的皮膚病、男科病、美容、整形領域,向兒科、婦科、産科甚至腫瘤和心腦血管等領域延伸。有關部門的行業監管必須走在前頭,除了出事後的嚴查之外,更應在事前設立嚴格的準入及資格審查制度。

  醫療系統的徵信機制也要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儘快建立,一旦有民營醫院經營者、醫療從業人員乃至混入其中的“李鬼”,因違法違規而被查處,其記錄就要納入“黑名單”,情節嚴重者必須從行業中永久驅逐。

  與此相輔相成的還應有激勵制度。與中國不同,在美國,民營醫院數量佔醫院總數的比例從1975年的57.49%上升到2005年的66.47%,提供了全美82.42%的住院服務和72.39%的門診服務,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主流。

  美國民營醫療之所以發展迅猛,離不開政府的監管,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援。美國營利性醫院享受部分稅收優惠,非營利性醫院則能夠享受全額免稅政策。稅收杠桿激發了美國民營醫療的發展潛能。

  在我國,民營醫院只能在一段時間內享受免稅政策,目前雖然營利性醫院的營業稅免了,但所得稅仍高達25%。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公立醫院還享受著國家的科研資金補助,民營醫院卻很難分上一杯羹。

  民營醫院在人才引進上同樣面臨重重障礙,包括醫護人員所關注的職稱等保障,仍然無法享有與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同等的待遇。醫生自由執業被視為盤活醫療人才資源的入口,但從夢想到現實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這就造成了民營醫院的人才缺口始終無法得以填補。

  破解民營醫院的生存困境,嚴格的制度監管與必要的激勵理應並行,否則就會變成管理上的蹺蹺板效應,一放就亂一管就死。讓所有民營醫院明瞭紅線在哪,一旦逾越就要承受嚴厲的懲戒,才能不存僥倖之心,損患者權益滿足自身私利。在財稅、人才及配套措施上給予民營醫院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才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用合規競爭來倒逼民營醫療行業的整體進步。這才是對待民營醫院的理性之道,也是民營醫院健康發展的制度軌道。

  □財經評論人 畢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