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陜西探索“柔性治水”新思路

  • 發佈時間:2016-05-09 00:29: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期以來,防洪與抗旱割裂、人力工程與自然修復相分離的“剛性治水”,帶來諸多弊端。近幾年陜西積極探索綜合統籌的“柔性治水”思路,從養護河流、恢復澇池、建設海綿城市等舉措入手,讓水網相連、水系相通、水脈相承,實現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統一。

  從竭澤到養河 還渭河千里綠廊

  “通過治污、疏浚河道、調度水量,渭河已成為橫貫八百里秦川的生態公園!”陜西省水利廳廳長王拴虎説,渭河河道及周邊景觀,已經成為一條清潔的水道、綠色的長廊、漫步的公路和親水的休閒帶。

  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陜西境內長512公里,是陜西的“母親河”。因為過度開發,一度遭遇枯竭危機:上游水少、中游水污、下游洪災頻發。

  河面波光盪漾、河內魚鴨嬉戲、沿岸蘆葦婆娑……這是記者最近在寶雞、咸陽、渭南、西安等多處渭河河段看到的生態景觀美景。2011年2月渭河陜西段綜合整治開工以來,按照人水和諧、柔性治水的理念,渭河綜合整治在實施堤頂硬化、灘區綠化、水面景觀和生態公園建設中,融入親水觀點,建成了寶雞市百里畫廊、秦漢新城景觀帶等工程。“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的盛景在陜西再次出現。

  經過鐵腕治污,曾經的“關中下水道”三年變清,重現了“渭水銀河清,恒天流不息”的盛景。潼關地處渭河入黃口,自認“一輩子離不開水”的漁民王鐵旦卻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因渭河水質污染嚴重被迫放棄捕魚。隨著渭河水質不斷變好,他不僅重操舊業,還開辦了全村第一家“鐵旦漁家樂”。

  在渭河下游華陰、華縣,因為 “南有支流洪水、中有夾槽積水、北有渭河到灌”,往往“有雨必有汛、有汛必成災”。水利部門因勢利導建設的5個蓄滯洪區,實現了從被動防洪到變害為利。

  記者最近在華陰市華山鎮高家村採訪時看到,利用渭河支流羅敷河決口的洪水,當地修建了寬闊的蓄滯洪區,建起了湖心島及景觀涼亭。村民張戰穩説,現 在當地不僅氣候濕潤,變洪水為資源、變水害為水利的蓄滯洪區,讓我們在汛期的心穩了下來,大家在自家屋裏搞起了農家樂,湖心島就是最好的親水場所。

  隨著陜西省內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渭河將獲得更多生態水補給。陜西省引漢(江)濟渭(河)辦公室總工程師張克強説,擠佔農業水、超采地下水、犧牲生態水帶來的灌區面積縮小、地面下沉、河流下游乾枯是原先陜西剛性治水的直接表現。與渭河水資源調度管理措施、其他節水措施配合實施後,將可歸還部分被擠佔的農業灌溉用水,大大提高渭河中下游河道水體的納污能力,極大地改善生態環境。引漢濟渭是打開關中水資源瓶頸的“鑰匙”工程。

  恢復鄉村澇池 聯通農村水系

  看著澇池邊近百歲的桑樹吐出新綠,澄城縣趙莊鎮黨家莊村村民楊文學想起了兒時的場景:一汪碧水,能引水澆地,引牛解渴,還能戲水游泳。他説:“這兩年村裏的澇池復建修好了,村民們又在三棵老樹周邊新栽了櫻花樹、柳樹。澇池就是農民們最美的鄉愁記憶啊。”

  澇池一般建在村莊的最低處,多數為常年積水自然形成的土池或皮塘。陜西省水利廳副巡視員馬景國説,多年來由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關中地區的絕大多數澇池成為垃圾填埋場,淤積嚴重、庫容銳減,基本喪失了蓄滯洪水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柔性治水認識的深化,群眾希望復建澇池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澇池進行了清淤挖深及邊坡整修和綠化,恢復了蓄滯內澇、美化環境的功能,改善了區域小氣候,農村人居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通過水利部門的引導扶持,作為小水利“鼻祖”的澇池正在大規模復建,目前已有300多村莊列入了計劃。記者在向陽街辦新莊村﹑下邽鎮牛角廟村等看到,許多新建復建的澇池已經投入使用,發揮著調蓄水源﹑蓄洪滯洪的作用。

  像澇池一樣,渭河沿岸濕地隨處可見,水泊、水泡星羅棋佈。陜西關中罕見的黑翅鳶﹑疣鼻天鵝等珍貴水鳥就多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陜西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白鵬翔説,對澇池的重視是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體現。“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與農村澇池的聯通,帶來了更多的用水便利,陜西農村水系更加自然和諧。”

  地處渭北“旱腰帶”的桃曲坡水庫通過鋪設管道、聯通水網,與40多公里外的富平縣的兩座發揮澇池功能的小型水庫連接了起來,通過地表水的聯通、迴圈,銅川、富平兩地的水源做到了相互補充、相互支援、豐枯相濟。在向富平輸水的過程中,流動的水也引入銅川,不僅扮靚了城區、娛樂了群眾,也讓銅川這座缺水的城市有了勃勃生機。

  從有水快流到滲蓄凈化

  下雨積水看海是讓大家揪心的城市病。在西鹹新區,建設者找到了解決的方案:馬路隔離帶不再是硬質鋪裝,而是大部分被下沉式綠地所取代,綠地比路面要低10釐米左右,便於雨水匯流和下滲……

  西鹹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宇斌説,在西鹹新區的建設中,他們探索構建了由建築地塊、道路綠地、中央雨洪系統組成的三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傳統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必須改變,按照‘水往低處流’的順勢而為的柔性治水思路,必須‘慢排緩釋’,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

  劉宇斌説,按照把地面的“大水泥蓋子”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海綿”的思路,在城市建設中,西鹹新區將建築地塊作為分流和回用的重點,雨水經過生態屋頂收集過濾,匯流到下沉式綠地和蓄水池;道路則是地表徑流的主要來源,雨水從道沿豁口流入隔離帶下凹式綠地,卵石、爐渣、砂子構成的濾層就像海綿一樣凈化和存儲雨水。“現在西鹹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已經在陜西全省範圍內全面展開。每年我們還會接待兄弟省市前來學習‘取經’的同志1000多人次。柔性治水、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認可和肯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