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會奪走 你的飯碗嗎
- 發佈時間:2016-05-07 03:38:3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觸覺以及感測器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機器人的智商不斷提高,靈巧性、柔變性、智慧性越來越好,所能勝任的工作範圍不斷擴大:不僅能幹程式性體力活,在複雜的智慧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不但可以替代手工操作,還可以替代腦力勞動。人們望著這些幹活又快又好、不知疲倦的傢夥,難免擔心哪天飯碗不保。
程式性工作是機器人的拿手好戲
忽如一夜春風來,身邊不少工作崗位已換上機器人,從物業保潔到餐廳服務員,從大型表演中的群體伴舞到醫院裏的醫療診斷,機器人正全面走進人們的生活。不難發現,機器人的喜好主要集中在程式性工作和智慧性工作上。
程式性工作是機器人的傳統優勢項目。受軟體程式驅動,工業流水生産線上的程式化工作機器人可以勝任許多工作:切割、焊接、裝配、噴漆,、包裝、搬運等,相比人類,它們不怕臟、不怕累、不怕危險,盡其所能做到至善至美、無可挑剔。
近年來,智慧性複雜工作也被機器人盯上。像智力搶答、下象棋等腦力勞動,智慧機器人都能夠勝任。以往,根據現場情況作出選擇和判斷是機器人缺失的一環,進入物聯網、大數據時代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大數據能夠告訴機器人以往人類的經驗,物聯網和感測器能延伸機器人的神經感知系統,這樣機器人就具備了學習能力和自主判斷能力。不久前,谷歌的人工智慧程式“阿爾法圍棋”就在比賽中戰勝了歐洲職業圍棋冠軍。智慧機器人綜合智力正在接近人類,越來越精密、精緻、精靈化,其靈活度、準確率和自主判斷能力與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複雜的專業技術工作上,機器人也不甘落後,例如判斷醫學X光片的準確率可達98%以上;在其他如文書等許多常見工作中,智慧機器人也可勝任。
當然,機器人還不完全具備情感、個性、意識、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備創新創意創造能力,這決定了它們還難以企及藝術設計、感情陪護等個性化創意性工作領域。
積極應對機器人代工的挑戰
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人成為一種趨勢。從原理上講,普通機器人屬於工具型,是對人手腳運動器官的延展;而智慧機器人是對大腦的延伸外加對手腳的替代。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可以輕易取代“藍領”崗位,還盯上了很多“白領”崗位。有專家預測,未來30年內,現有50%的崗位或被機器人取代。智慧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搶人飯碗這麼簡單,還會引發人類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及早作出妥善應對。
以往歷次工業技術革命初期帶來的工人失業,很快會被新出現的崗位彌補並反超。同理,伴隨機器人自動化效應,也會有新的崗位出現。當然,這需要人們學習新技能、增強創新創意、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等,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找到新的調適方式。
儘管如此,智慧機器人革命所帶來的挑戰可能出乎意外:一是智慧機器人迅速發展所新增的就業機會可能少於所取代的崗位;二是人類將面對尋找生活意義的“極大挑戰”——工作不只為求得溫飽,也為找到生活的意義。進入智慧機器人時代,如果工作不需要你了,休閒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該如何尋找自身定位和生活意義?
此外,有科學家還擔心機器人智力超過人類,尤其擔心人工智慧自行設計、自行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危險。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與其擔心誰來控制人工智慧的問題,人類更應該擔心的是,人工智慧到底願不願意受人類控制。這意味著,既要充分發揮機器人服務人類社會的正能量,又要防患于未然,將人工智慧的潛在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總之,機器人是人類創造出的新一代生産和服務工具,可以取代人力完成許多工作,造福人類社會。我們掌握好機器人的性能特長,就可以將其安置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集中精力專注做好機器人難以企及的工作。這其中重要的對策之一,是有意識地調整教育專業方向,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個人也應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化解消極因素。
(作者單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機器人(300024) 詳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