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優供給側 甩掉“貧困帽”
- 發佈時間:2016-05-05 08:31:07 來源:南昌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安義縣新民鄉烏溪葡萄種植給村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記者 吳思勇
5月4日,田裏新栽的禾苗剛剛生根返青,正沐浴著暖陽,拔節生長。從105國道經排藉公路前往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走過一片蔥綠的水田後,道路兩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果園。和前方稻田裏的一片靜謐不同,站在路邊,不時能聽到從果園深處傳來的歡聲笑語。
這個果園叫“烏溪葡萄小鎮”,是烏溪村的産業發展基地。傳入耳際的歡快,來自於正處在採摘豐收期的桑葚園。不種水稻栽果樹——這個農業種植作物品種的改變,正為烏溪村帶來發展新氣象。
烏溪村地處安義、永修兩縣交界處,有山地8700畝、耕地3480畝,人口1738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丘陵山村。然而由於傳統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低下,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一直遠低於安義縣平均水準,烏溪村也成為“十二五”省級貧困村。
2011年,大家在討論村級經濟發展時認為,村民要致富、烏溪要脫貧,還是不能丟掉農業這個根本。但一直守著8700畝山地上的殘次林、繼續在3480畝水田裏種水稻,“窮根”是永遠拔不掉的。“農業強村、農業富民不是不可能,關鍵是要找對方法和路子。”村支書劉玖凰説。
全村人集思廣益,路子很快就找到了。2012年初,在浙江打工的徐永強説浙江金華家家種葡萄、戶戶都掙錢,很多開了廠的老闆也投資種葡萄,産業做得很紅火。當年9月,村幹部去金華實地考察時,被當地葡萄銷售“一天幾十車、一車幾十噸”的場景深深震撼。大家一算細賬,種一畝葡萄的年均收入8000元,遠遠超過水稻的500元和棉花的1000元。“葡萄的經濟效益高又不愁賣,我們為什麼不種呢?”劉玖凰説。
找到方向之後就是找方法。烏溪村與浙江的葡萄種植專家金文榮達成合作,一舉解除了葡萄種植的品種選擇、技術管理和水果銷售等後顧之憂。同時,烏溪在全市首開農業合作社的“土地入股”先河,不僅順利流轉到了首期500畝集中連片的土地,還帶動了更多村民一起參與葡萄種植。
“嫁接”了全國先進葡萄産業運作體系後,烏溪“貧瘠”的土地上很快就有了不一樣的收成。在葡萄種植第二年的2014年,烏溪葡萄成功試果,並在全國葡萄“難賣”的大背景下,憑藉夏黑、夏音等市場暢銷品種的品質優勢,以10元/斤的價格,在田頭被採摘一空,實現銷售額92萬元。2015年,烏溪葡萄産量翻兩番後依然僅靠採摘就全部賣光,實現銷售額400多萬元。
浙江的葡萄要通過超市、酒店銷售,“後學”的烏溪足不出戶就能把葡萄賣完,連採摘的工錢都省了,這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盛況讓烏溪倍感振奮。為了把葡萄産業規模做大,去年烏溪村再次流轉了200畝土地。同時針對本地消費者的口味,砍掉了80畝維多利亞、紅富士品種,栽上了成熟更早、個頭更大、果肉更香更甜的早夏黑、早甜、巨玫瑰、美人指、陽光玫瑰等葡萄品種。
“我們還在葡萄園裏種了無花果、桑葚、水蜜桃,現在烏溪每年從5月到11月,都有水果摘。”劉玖凰説,“這些水果種植的面積都不大,但我們種這些水果,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烏溪在周邊地區休閒旅遊市場的熱度。”
劉玖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國家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烏溪村發展葡萄種植産業,就是迎合當前全社會對農産品消費和休閒旅遊業態新需求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使農産品能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同時增加了供給側生産者的收益。安義縣扶貧辦負責人陳小雲表示,在葡萄種植産業的強力拉動下,去年烏溪村民每人平均收入一改過去遠遠掉隊的狀況,追上了全縣的水準,甩掉戴了多年的“窮帽子”。
除了每人平均收入的增加,烏溪葡萄種植還給村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總面積700畝的葡萄基地有54個股東,輻射到了烏溪13個自然村的其中7個,11個“財力不濟”的村民以110畝地“土地入股”,分享到了脫貧致富的“紅利”。除了農忙時的臨時工,葡萄園自2014年起,以男性每年2.5萬元、女性每年1.8萬元的“年薪”,雇傭了6女2男共8個長期工,現在他們的“年薪”已分別“漲”到了2.6萬元和1.9萬元。在這些長期工中,孫學保、戴儉香是低保戶,劉黨女、孫財桂是聾啞人……以前他們“在家幹不了重活、出去找不到事做”,如今在村裏就有一份穩定且收入不低的工作。
下午4點,桑葚園裏的採摘客依舊熙來攘往,果園深處的喧囂聲一刻不曾停止。走出葡萄園,遠處淺淺的稻田裏,新栽的禾苗正迎風搖曳,向著一個新的豐收年招手。而“烏溪葡萄小鎮”裏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已經讓自己在別人忙完春耕接夏耘的時候,早早將豐收的果實摘到了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